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死期,那剩下的日子你会怎么过?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电影《超新约全书》里,用荒诞的方式来讨论了下上帝的恩典——如果知道死期也算是上帝的恩典的话。也许上帝不是那么善良,他就是个穿着睡衣躲在房间里编程的老头子,乐忠于制造各种痛苦法则,比如面包片掉落永远是有果酱的那一面着地,比如祸不单行。而上帝除了一个道化肉身的儿子,还有嫉恶如仇的十岁女儿以雅,通过洗衣机滚筒来到人间,找她的6个信徒。独臂女、流浪汉、色情狂、杀手、老女人、异装少年,六大使徒加盟耶稣晚餐。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不善良的上帝,也看到了呆呆弱弱、不敢质疑上帝、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的女神,但最后,当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穿着围裙的女神,打开上帝的电脑,往人间天空换了一张开满鲜花的图片,这时候她才真的是女神,连带着办公室都发出光芒。呼应了《浮士德》的主题:伟大之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后来我在想,如果我是以雅,为什么要选这6个人作为信徒呢?他们每个都是普通人,甚至有些还并非一般的普通人,包括变态、杀手,宗教里的七宗罪差点占满。当人们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世界突然没有了战争,因为战争是徒劳的,争夺资源也是没有必要的,陪伴自己的亲人和做自己才是最重要。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只有在快死的时候才了解。
在这本《超新约全书》里,第一个门徒独臂女走出了断臂的阴影,遇到了真心爱她的人。她记录在书里的圣言是:人生就像滑冰场,摔跤是难免的。第二个门徒放弃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因为一直鸟的启迪,重新开始了儿时热爱的冒险和旅行。第三个门徒色情狂,从沉溺幻想中走出,迷茫自己可以做什么,但没关系,先去做最适合自己的,最终碰到了儿时爱恋的女人。第四个门徒杀手,末日来临时,用“杀得死他说明他本就该死,杀不死说明命不该绝”的理由,满足自己热衷杀人的扭曲心理,直到遇到真心爱的女人。第五个老女人,富有、空虚,表面光鲜亮丽,内在充斥着丈夫出轨关系疏离的难堪,在以雅的指引下,追寻内心的乐章,去了合适的地方,遇到了合适的对象,就算是大猩猩,那又何妨。第五个门徒异装少年,体弱多病,当获知死亡日期,他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穿上红色的连衣裙,骄傲的抬起下巴,去学校上课,在海边死去。
这六个门徒的改变,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找到了自我。好像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在知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被统统释放出来。在死亡的催促下,他们更关注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
为何我们在平时从未释放这些被讨厌的勇气呢?《超新约全书》给了解释,上帝是控制人类所有行为的人,他给了人们勇气与力量,也给了他们对于未来许多美好的期待和向往。那是无法到达的远方,人类想要越过当下去往美好的未来,却又无法跨越当下生活的安排。上帝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死,把控着他们的所有行为,就像是捏着人们的命门,不知道何时生何时死。
而当人们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上帝的权威倒塌,没有人可以为你安排你剩余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人们突然开始想到当下的幸福。所有寻找自我的过程就是对未来虚妄的向往中走出来,开始从内寻找自己的本性,让自我出来告诉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难怪有句话叫做“向死而生”,只有经历过死亡,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纵观古今,圣贤亦或心灵导师都在讲,无为而治,认识你自己,顺其自然,没人告诉过我们要抵抗本性,带上面具,和本我作斗争。只有当我们都渴望过得更好,憧憬别人的生活时,才有人出来说,我这里根据那些人总结了一套标准,你要按照这套标准做,就能拥有你羡慕的生活。而大众亦接受了这套标准,渐渐默认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有资格获得你本可以拥有得生活。
就像是上帝制定的那些规则,你本可以选择不要,本可以拥有应该得到的生活,唯一的方法就是,跳出来,遵循你的本性,找到内心的乐章,日常生活中,思考做什么才能让自己生而无悔,死亡将至前,思考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死而无憾。
当你成为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