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家的儿子今年上初一,虽然平时成绩不是太好,但也能算个中等,除了调皮捣蛋,也没让父母太操心。
可就是今年,开始出现了一些叛逆行为。比如,大人不让他玩电脑,他开始和大人谈条件,一说让他写作业就开始反感,要么说上一天学够累的,要么就直接把门一摔,钻自己的小房间去了。最让表姐操心的是,这熊孩子居然还偷偷躲在卫生间抽烟。问他为什么要抽烟,他说:感觉抽烟的男人挺酷的!这个回答真是让他妈哭笑不得。
那天,在新浪微博上看了个视频,主要是采访了一些12-15岁的同学和他们的父母。我对其中一个视频的印象比较深刻。
一位单亲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经常给女儿讲一些社会很黑暗,人际很复杂的话,时长叮嘱女儿,自己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但是女儿呢,女儿上初二,13岁,对妈妈的这种说教非常反感,她觉得她生活的世界很美好,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对她也都很好,每天的生活都是让人向往的,也非常的快乐。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把那些负能量传递给自己,社会不是天天都在倡导传递正能量吗?更让她头疼的是,每次她想和妈妈说说自己的观点,聊聊自己眼中的社会和人的时候,总是被她一顿说教。所以,时间长了,根本不想和她交流,也觉得她根本不理解自己。
而妈妈则说:以前她挺乖的,我说什么她都听,现在,我说一句,她能回十句,要么就是压根就不理我,回家后,我们母女说不了十句话。
上面两个例子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个孩子都到了家长所说的“叛逆期”。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所谓的“叛逆期”,都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罪名。不信,你问问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叛逆吗?他们肯定还觉得挺冤枉的。
我不就是想表达点自己的意见嘛,不行吗?
我不就是想有点自己的时间嘛,有错吗?
为什么都是我听你们的,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想法呢?
……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解的。早在三十几年前,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写了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就提到:“少年时期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事、对人持有一种批判态度。少年不像学龄初期儿童那样听信教师和家长的话,不肯无条件的接受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好像在故意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长者的话。”
少年,一般是指11、12岁到14、15岁,也就是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他们除了身体形态上出现较大的发展变化,心理层面也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而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思维的批判独立性。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怎么变得不听话了?少年们开始怀疑和争论,大人们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像刚才提到的视频里的那个小姑娘,她的妈妈总是说社会是黑暗的,人际是险恶的。可是她不这么认为,她的想法并不是没有证据的,她拿出了她周围接触到的同学,老师的例子,这些人他们都不是坏人,也没有那么险恶,她和他们在一起感觉到的是每天都很开心,都很快乐。她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妈妈说的不对,我不想相信妈妈的话了。而当她想据理力争的时候,妈妈和她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
首先,父母应该摆正心态,放下焦虑,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人人都在焦虑。工作焦虑、知识焦虑、人际焦虑,当你已经如此焦虑的时候,再来一个教育焦虑,或许你和孩子之间的战火,瞬间就会被引爆。但是,如果你能摆正心态,明白11、12岁的年纪,就是孩子们有意见、有想法的年纪,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就和男孩女孩身体发育一样。只不过前者是心理发展规律,后者是身体发展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就需要了解它,认识它,最重要的是遵循它,千万不要妄想改变它。就像电影《十诫》里面说的一样: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
其次,父母要明白压制和放任都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
在处理孩子批判性态度和行为问题上,父母们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类父母轻则吼叫,重则打骂。想要用自己的专制把孩子的“叛逆”镇压下去,但是,这种方法是最低级,最糟糕的处理方式,一旦你抑制了孩子的表达欲望,就意味着他永远向你关上了自己心灵之门。这就是在违背规律,最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定是两败俱伤。
而另一类父母呢,看到了关于“叛逆期”的说法,就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孩子,孩子没礼貌,和谁说话都像是吃了枪药,就说这是到了叛逆期了,情绪波动比较大,不能刺激他。孩子不想上学,天天逃课,今天说想去拉萨,明天又说要去开店,只要是孩子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先答应下来再说。这种过度的放任,其实也是错误的。
最后,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信口开河,不是主观武断,他们一定是有自己的依据的。尽管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还不成熟,但这是他们思维发展的一个大跨步。父母不但要参与其中,还要以理服人,更要勇于认错。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要玩电脑,你可以尝试让他说出几条学生能够不写作业的理由,并且要说服你。看看他会怎么回答。孩子说不想上学,想去流浪,那你让他说说流浪有哪些好处?是精神享受还是拓展视野?流浪的人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你听听他怎么回答,说不定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当然,如果,你不小心说过“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这样的话,也要允许孩子去辩论。如果他能说出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有价值就都值得被尊重这样的论据,你也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