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成年人总喜欢说自己缺乏安全感,那么这个安全感的不足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安全感是什么?那是一种心理需求,是属于内在的,表现为对事物的确定性和可控性。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任何一个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我们会看到,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
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
那么我们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在婴儿出生后,如果受到父母的良好照顾,特别是母亲,能够对婴儿用温和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是经常的、一贯的,那么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在TA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是稳定的、持之以恒的、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但是我们的父母可能在养育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有一次我坐地铁,看到一个外婆抱着一个孩子坐在我前面,边上坐着孩子的妈妈,孩子很小,在地铁的封闭环境中,不停地叫嚷吵闹,这让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妈妈就开始吓唬他说,“再这样就不要他了。”“谁谁谁来抓他了。一番折腾下来,孩子的吵闹下降了。
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大人觉得这样一句话稀松平常,但是在孩子听来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坍塌了。如果妈妈这样的举动是偶然的,那么这样的不安全感的体验可能不会成为他的印记,但是如果在这个孩子成长经历中,这样不安全感的体验过多,那么就可能会被他印刻下来,成为了一种不安全感的记忆导致长大以后就会时时有不安全感。
我们总是在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是起跑线,安全感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对安全感的错误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全感恰恰来自从小到大对安全的认知。长辈总教导我们什么样的工作是安全的,什么样的男性是安全的,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是安全的,于是我们便朝着这些方向去寻觅,结果发现事与愿违。其实一开始我们就错了,错把目光放在了“外部”而不是“内部”,放在了现象而不是觉悟。安全感别人给不了,必须是自给的。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环境中无常才是正常的,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财富、地位、权势和情感无一例外。唯一属于我们的是来自于对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生唯一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