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二、於無散亂品(分二科) 洪一、辨修相【於無散亂品者。】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於奢摩他品。這奢摩他品在這修受、心、法觀,這看出來:這受、心、法觀和一般的受、心、法觀有點不同;它是先修止,在止裡面現出來,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先修止,而後又修無常觀,受、心、法都是無常的,這叫做受、心、法觀。 「於無散亂品者」,這第二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修相。這個奢摩他,也是不散亂,而這裡面又提了無散亂,怎麼回事情?它是不一樣的,怎麼不一樣呢?【謂汝於先,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過去盡滅,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增上受等四無色蘊,汝應於此如理作意思惟。】 這是辨無散亂品的修行。「謂汝於先」,這個無散亂品,是說你這位修行人「於先」,就是你沒有修行的時候,最初是不修行,而後才修行的。修行是在後,不修行在前。在你沒有修行的時候,「取諸境界」,你的受、想、行、識,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所生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所生受想行識,都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的。「緣諸境界」取著了之後,就在這個境界上去虛妄分別「墮不定地」,這個時候你沒有心一境性,所以你是入於屬於不定地的境界,不是定。「過去盡滅」但是這是過去的時候,不是現在,現在已得心一境性了,過去的時候這些散亂的境界「盡滅」,在今天來看都不存在了。盡滅了,那是散亂的境界;現在盡滅,就是無散亂了,有這樣意思。 「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說我現在心裡面不是那麼散亂的,但是有的時候你會失掉了正念,失掉正念呢,你心裡面還會去攀緣,顛倒妄想的。就是失掉了正念的時候,你的心就亂了,就所生諸相。心一亂呢,你就會在原來串習的境界上打妄想了,就是所生出來的諸相,就是色、聲、香、味、觸、貪、瞋、痴,男女這個相。「尋思」,就生出來八種尋思,「隨煩惱境」隨順煩惱的境界,就是「五蓋」,五蓋的境界。這個時候就亂了。 「增上受等四無色蘊」,這個時候,從無始劫來的熏習,你心裡面這個散亂的境界也是有很大的力量。怎麼知道平常的妄想有力量呢?我曾經講過:就是我們現在靜坐的時候,有旁邊聽收音機,開收音機、關收音機就有聲音,你心裡面就煩了,我在修行,你打我閒岔!其實那開收音機、關收音機聲音也不是很大吧,可是他就感覺不對了!若是你在大眾裡念佛呀,但是你不念佛,你在那裡打妄想,別人念佛又打引磬、又打木魚,你一點也不感覺打閒岔!你心裡面還是在的,不妨礙你打妄想。這表示甚麼呢?你打妄想是有力量的!別人那麼大的聲音,也不感覺打閒岔;但是靜坐的時候,怎麼就小小有點聲音,你就感覺不對了,我要告假,我不在這裡,這裡不是修行人的地方!是的,這話沒錯,就是你的靜坐那個靜的力量不夠。你的靜的力量不夠就感覺到人家是打你閒岔;若是你靜的力量進步了呢?不在乎,你就不在乎了。這就是增上力,這個失掉了正念的時候,你心裡面有諸相的作用,有尋思的擾亂,有隨煩惱的不寂靜,這些的境界都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受等四無色蘊」,受、想、行、識都是有力量的。 「汝應於此,如理作意思惟」,觀察這個境界。觀察這個境界,當然是把這個境界要排遣出去,排遣出去就不散亂了,所以叫做「於無散亂品」,這樣修行。《披尋記》一五一頁:《於無散亂品至如理作意思惟者:此說受等四無色蘊由二差別。說名無散亂品: 一、謂先時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受等四無色蘊今已過去盡滅,是故說名無散亂品。言過去盡滅者,謂過去法因已受盡,自性已滅故。二、謂今時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心既知已,緣此為境增上所起受等四無色蘊,於爾所時,其心從散亂出安住寂止,是故亦名無散亂品。》 「於無散亂品至如理作意思惟者:此說受等四無色蘊由二差別。說名無散亂品」。二種差別,那二種呢?「一、謂先時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受等四無色蘊今已過去盡滅」了,這是說過去的事情,站在現在的這個時間來說:那個事情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是盡滅「是故說名無散亂品」。「言過去盡滅者,謂過去法因已受盡,自性已滅故。」,這個法的現行還是有因的,這因的力量已經沒有,滅了; 就是和你的受、和你的心一接觸,它就開始滅。「因已受盡,自性已滅」,它的體性已經不存在了。 「二、謂今時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心既知已,緣此為境增上所起受等四無色蘊,於爾所時,其心從散亂出安住寂止,是故亦名無散亂品。」,已經從散亂境界出來了,心裡不亂了,也還是有過去的味道。【如是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 那麼這就是作觀了。說是過去的時候,沒得定的時候,那種虛妄分別的境界;現在得定以後,偶然的有失念的、散亂的境界,這些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他那個誑幻的那些法的體性都是虛誑的、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所作,什麼虛妄,就是你的心裏虛妄分別所作的。【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多諸過患。】 「暫時而有」,它有是有,但是暫時的,暫時的是有。怎麼叫做誑幻呢?因為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就是忽然間就出現了,就是你心的分別嘛。「多諸過患」,這種虛妄境界它本身有個欺誑性,像我們就受它的迷惑了,認為它怎麼怎麼好,其實實在,實在是欺騙。【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其性無常」,它的體性是剎那變異的,而沒有常恆住的。「不可保信」,保就是信,是不可以相信它的。「有為法如雲,智者不應信」,本質境也是虛妄的,何況你心裡面現出的影像境,這更不真實了。《披尋記》一五一頁:《如是諸法至不可保信者:謂如前說墮不定地及失念生諸所有法,如幻事喻,暫時而有,率爾現前,若諸愚夫恆被誑惑,由是說言其性皆是誑幻所作,若諸聰慧能正了知。由是說言,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如是諸法至不可保信者:謂如前說墮不定地及失念生諸所有法,如幻事喻」,這個事情就和那個幻術所變現的事情的那個比喻一樣,「暫時而有」的、「率爾現前」的。「若諸愚夫恆被誑惑」,這個糊塗的人會被這些虛妄境界所迷惑,「由是說言其性皆是誑幻所作,若諸聰慧能正了知。」就是佛教徒學習了佛法,他是有智慧的人,這樣聰慧的人呢,能正了知:那都是虛妄,不是真實的。「由是說言,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汝應如是發起勝解。】洪二、結外名【如是名為於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這前面說的這個修行的方法,說你應該這樣子發起勝解,發起毗缽舍那觀,這是結束這個名字。下面「如是名為於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這是結束這個名字。下面第三科,於毗缽舍那品。這樣散亂品和奢摩他品這二品都解釋完了,現在解釋毘缽舍那品。分二科,第一科辨其修相。(20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