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仙传说到自然本源——沧海桑田

忆从天地开辟初,沧海桑田几更易。

岩中神仙何渺茫,岩前版筑留遗迹。

沧海桑田语出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麻姑献寿


骆宾王说: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白居易云: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刘希夷说: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李贺诗云: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对于时光飞逝,古人有太多表达,但所有关于时间的这些表达中,若要论举重若轻,飘渺无常,沧海桑田算是最具意境之一了。自葛洪营造了麻姑的故事,并将沧海与桑田联系在一起之后,这种幻化之境,每有传承。从人生短暂之叹到社会变迁,沧海桑田都恰如其分。

曾经的海


更要命的是,沧海桑田,一不小心,切合了现代科学。1075年沈括奉使河北,在太行山北麓,山崖之间,看到石头缝里还夹杂着不少螺丝蚌壳,和大多数宋代实证主义学者一样,这种奇特现象一定会引起沈括的思考:“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略过百年之后,朱熹也见到了石头之中的化石:“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一层层岩石,就是一层层历史


沈括和朱熹的这些发现,如今沦为中学试卷中常见的考题,冠以千奇百怪的名号,夹杂极其复杂的哲学思想。

其实,人只要定下心来,总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姑且不论结果如何,好奇心总是发自内心的。无论沈括或者朱熹,在他们所处的世界里,尚没有地质学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此乃昔日海滨”或者“此石即旧日之土”,已经晴天霹雳,比起现在发表在顶尖科学杂志的论文都毫不为过。而且都是地地道道,十分纯正的科学实证主义。

只是好像我们把这些好的经书都念歪了,格物致知,已经没几个人知道意味着什么,科学仿佛从遥远的地方飘过来的乌云。

地面以下,地层别有洞天


仿佛在某年某月,世界另起炉灶,以前的格物致知,那都不是科学。又仿佛前人都愚昧,不知科学为何物。

殊不知,我们换了一套马甲,做着几千年一直在做的事,用着几千年一直在用的方法,却到头来迷惑了自己,仿佛一切都是新的,又仿佛一夜之间,突然从异域的土壤里,冒出了参天大树。

回到沧海桑田,自然变迁。1669年,丹麦医生斯坦诺在意大利北部旅行,看到一层层岩石,和沈括与朱熹那样,思考了一下这些石头的原因,于是他觉得底下的岩石更年龄更老,上面的是后来的,书上被称作“地层叠覆律”。从此,西方开始了地层学。有了对地层的认识,地球的历史就有了一个可以研究的框架,从而对产生于地球中的化石有了可以解释的背景。

海滨岩层,上新下老


无论沈括还是朱熹,他们的时代,尚没有地层学的背景,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能提出这些观点,已经是穿越时代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的体会: 1、 分工的历史与商业的历史一样悠久,但那是自然发生的社会层面的宏观分工,作为有意识的...
    邓国阅读 2,958评论 0 0
  • 24岁,大多数刚毕业一两年的朋友们,你们可以给父母什么? 24岁的我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我们这一代的幸运,和满...
    秋凉夜微醺阅读 5,419评论 1 0
  • 01. 黄郡道。 柯平背着剑。 枯藤,古道,夕阳。 鞋已经磨破了,虎口还流着血,身上的衣服积了厚厚的一层灰,走一步...
    萧阔阅读 3,280评论 1 2
  • 又过了这么久了,这日记感觉自己似乎坚持不下来,所谓的没有时间,其实就是借口,做好一件事很难,坚持一件事情更难...
    快乐成长每一天阅读 1,364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