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和几个同事一块去草莓园摘草莓,奶油草莓,随便吃,出去带走的论斤称,价格跟市面上差不多。抱着吃饱玩好的态度,顶着拉肚子的风险,吃了十几个,出来称草莓的时候顺便买了一点老板家卖的有机菜花。回来路过一个菜园子,上面写有“开心农场”,看门是开着的,里面还有人,想着要不顺便再买点菜回去,绿色又新鲜。进去之后在菜地里看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大姐,我问她,菜卖不卖,她意识到是在跟她说话,抬起头愣了一下,笑着说,她不是卖菜的,问我们是不是过来这边游玩,(估计是因为我们掂了一篮子草莓)想吃什么菜可以带走一点,这是她租的一点地种的一点菜,没事过来打理一下。我们没好意思拿,出来之后大家都在开玩笑,城里人真会玩,会享受生活,我们都out了,看了一眼附近几块菜地的人的衣着打扮,以及他们脸上的笑容,对着眼前的蔬菜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也才明白“开心农场”是什么意思。
我们几个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对于这种休闲方式也能理解,以前也在电视新闻看过这样集休闲和体验生活的种植养殖方式,但是真正接触到了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对于农民,打理菜园,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城市里,敬佩别人生活于城市中,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在繁忙与喧嚣之中还能寻找到享受生活的方式,而不是让手机,电脑,电视占据了自己的空余时间。
我有个姑姑是在县城当老师的,姑父在财政局上班,就表姐一个闺女,家庭条件还不错,一栋五层的自建房,装修的也挺好,车子也有,平时喜欢在自家楼顶种些菜。一到周末或者放假,就喜欢约着同事朋友一块,到各个老家去逛逛,经常看到朋友圈在发一些到乡间小路玩,到蔬菜水果园采摘的照片,乐此不疲,虽不是到处飞来往于国内或者国际各大景区,这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也是怡然自得。
对于生活,我一直都觉得要过得精彩才不枉费活这一世。
很多人都说我大学的时候很“浪”,我妈就说我“野”。不可置否,但是我认为那只是我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在我看来,大学生的生活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忙于学业,就是众所周知的学霸,能把读高中的那股拼劲保持到大学,每年都能拿到国家奖学金或者各位企业奖学金,校奖学金;第二类,忙于游戏,电视剧、电影的宅男宅女;第三类就是奔跑于各个社团的“社友”。社团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管理为主的,存在明显的竞争,领导层拥有很多权力;还有一种就是单纯地因为兴趣爱好相聚在一起的。
我就属于最后一类,先后混迹于骑行协会,笛箫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大一招新的时候面对五花八门的社团自己也很无奈,毕竟兴趣太多。后来的大学四年里,跟着骑协把郑州周边的能玩的地方基本骑行转了个遍,然后跟老乡一起去太行山徒步,加上自己偶尔出去旅行,去过的地方居然也不少。
对于旅行有一种非常经典的说法,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时间。说的倒也没错,但是对于出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动力不够,比如,没有像我那么贪玩。大学的时候每个月一千块钱的生活费,正常水平,但支撑不了我的社团活动以及旅行,所以我选择了做兼职,从大一到大四,断断续续地做了很多各种形式的兼职,哪怕是在郑州这种工资水平非常低的地方,兼职所赚的钱也让我能够出行,并买了喜欢的单反,去学了一期烘焙。对于旅行,有钱有有钱人的玩法,没钱也可以穷游,去的地方多了,见识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灵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除去阅读,还要花时间在旅行上。
工作之后,时间似乎更不好安排了,不同于上学时候可以任性地翘课。节假日人太多,工作日抽不开身,就放弃了出行。我们大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到头来却是一直牺牲生活去完成工作。其实不然,拥抱大自然的方式很多,充实生活的方式也很多,出门远的近的,热门的冷清的都有,在家也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别人问我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都是一句话概括,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在以前,这属于富贵人家的生活,普通家庭都奔波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怕是放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依然在生存而不是生活。不可否认,在现在的年代,只要不懒,肯定饿不死,没有战乱也没有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但是想在生活得精彩,还是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有人甘于平庸,喜欢过平淡的生活,只要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也是个人选择,没有是非或者对错,只是选择不一样。
特别喜欢大冰在《阿弥陀佛么么哒》上写的一句话,“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对诗书和旅行感兴趣,不同性格的人兴趣爱好不一样,生活是不容易,不管是苦中作乐还是忙里偷闲,都要懂得找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不要被现实的压力把生活变成生存,兴趣变成梦想,还把梦想压在箱底。寻找生活里的小庆幸,哪一天回过头想起来了可以嘴角上扬。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一句歌词,beyond的
《海阔天空》里的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送给和我一样热爱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