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避“雷”攻略——三大误区
误区1:过分迷信冠军基金
流传于公募基金业的“冠军魔咒”:对于基金来讲,很少有长时间一直排名靠前的,经常是风水轮流转,前一个年度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次年往往表现平平。
市场风格的转换,会导致曾经冠军基金不一定契合新的市场行情,所以,回归常识: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如果你只是看着上年业绩排名来买基金,就像看着后视镜开车一样危险。
误区2:短期业绩决定买卖
股市瞬息万变,基金的业绩波动是很正常的,所以选择基金的时候,应该把观察期放得相对长一些,正所谓路遥知马力。
只依靠短期业绩就决定是否买卖,非常容易追涨杀跌,还会因为频繁的交易,付出了不少的申购、赎回费用,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导致最后的投资收益不理想。
误区3:盲目追随热点
有一类投资者,喜欢追着热点投资,比如什么概念火就投什么,比如互联网+概念、大数据概念、新能源概念等等。这些热点,大多结合当下经济和政策,很容易被大家理解,容易形成风潮。
有人把他比喻为“大妈思维”,说白了就是跟风。但在热点的背后,我们还需要仔细甄别。
如何挑到业绩好的基金?
关注历史长期业绩
- 要看一/三/五年的业绩
- 结合年度收益,最好能跨域熊市和牛市
比如一只基金在2012年成立,那我们就可以看这只基金从2013年到2017年这5年中,每一年的年度收益是否能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靠前,如果是的,那么它大概率就是一只优秀的长跑健将了。
评估基金风险
风险指标1:最大回撤:
过去某一段时间内基金最大的跌幅,通常用来描述投资者在买入基金后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
举例分析:假设一只基金成立时的初始净值为1块钱,净值上涨并突破了2块钱,后来行情逆转,基金净值惨遭滑铁卢,一路下跌到了1块2。在最高点以2块钱买入的投资人就很不幸了,净值从2块钱跌到1块2,意味着他们将承受40%的亏损。这40%,就是这只基金在过去这段时间内的最大回撤。也就是说,在过去这段时间内,亏损40%是最令人失望的糟糕情况。
所以在选择基金时,自己也要清楚自身能够扛得住多大的失望,再去参考最大回撤率。
如果比较两只基金时,假设它们在上涨时涨幅都差不多,但其中一只基金的最大回撤较小,就说明这只基金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更能保住收益。相对的这只基金就不错些。
风险指标2:夏普比率:收益和风险的比值
投资中有一个常识,那就是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越高,波动的风险就越大;反之,预期收益越低,波动的风险也就越小。
我们投资的目标,就要在自己风险承受范围之内,追求最大的收益。
收益和风险的比值越高,就说明在收益相同的情况,基金的风险越小;或者说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基金的收益就越高。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站查看这些值。
总结
要想通过业绩表现选出优质的基金,我们需要参考基金的长期历史业绩、结合年度收益选择同类排名靠前的基金。
除了收益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基金的风险水平,风险可以通过最大回撤和夏普比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一般来说,最大回撤越小、夏普比率越大,基金越稳健。
如何挑到靠谱的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基金的业绩排名、年度收益以及风险指标,选出一些历史表现不错的基金了。但是,历史表现好,并不能代表未来也一定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基金背后的基金经理。
挑选基金经理的四个要点:
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
也就是行事风格或者叫投资偏好。比如,在个股的选择上,是喜欢投资偏成长性的股票还是偏价值的股票,是喜欢大盘股,还是小盘股;在操作上,是喜欢提前布局、静待机会,还是喜欢顺势操作、换来换去。这些投资风格都会影响到基金的业绩。 可以通过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定期报告、或者专业机构测评中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尽量选择坚持基本面研究的基金经理,看重企业业绩、未来成长、估值,而不是追逐热点、炒作的基金经理。考察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
投资风格相近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业绩就会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选股能力是有差异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
一方面,看基金的十大重仓股的表现情况。在基金定期发布的季报、半年报、年报里,基金经理都会对过去的投资做一个回顾,并对未来做一个展望,有的还会在媒体上表达他对于未来市场机会的判断,比如看好哪些行业、或者主题,我们平时可以多留意这些信息,这些都是他选股的依据。然后,通过基金每个季度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再看看他在过去的投资中,具体选择了哪些股票,这些股票表现好不好。
另一方面,了解基金经理的选股依据,是否和其公告中报道一致。如果他选出的股票和他的选股依据是一致的,并且总是能持有数量较多且表现优质的股票,那么说明他在选股上操作稳定且能力优秀。反之,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经常明明说他好看一个行业,但是实际买的股票却跟这个行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就是他做的和说的并不一致,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那么未来基金的收益也因此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在沪港深基金业绩大放光彩的2017年,某基金公司的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基金却以-15.71%的跌幅垫底。查询该基金的季报发现,前十大重仓股中没有一只港股,却集中持有创业板股票,结果完美错过了2017年港股的上涨行情。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
在从业年限上,我们更推荐选择经历过牛熊市场考验的基金经理,因为不同的市场环境,可以全方位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比如,牛市的时候,业绩上升的快当然不错,但更可贵的是,能够及时止盈。遇到熊市时,基金净值的回撤幅度,也体现了控制风险的能力。
此外,基金经理担任过的职位也可以反映出他的投资经验。比如一个公司的投资总监,基本都是在这个团队中身经百战、被公认为判断力比较好的高手。考察基金经理的盈利能力。
这一点就是看基金经理管理过的基金在他任职期间的 收益率和排名 ,能否保持在同类前列。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无论市场风格如何切换,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获取长期收益的长跑型选手,这样的基金经理才是盈利能力优秀的管理人。
以上这四个方面,包括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选股能力”、“投资经验”和“任职回报”,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管这种一致的表现叫做“四位一体”。只有做到的“四位一体”基金经理,才是风格稳定清晰的“好基金经理”。
投资组合
为什么要组合投资呢?
理性的基金经理,通常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风格进行投资操作。这意味着,只要他适合的市场环境来了,基金的业绩就会非常优秀。我们选出的好基金,也是那些风格稳定清晰,在特定市场环境里,总能跑赢同类的基金。但是,市场风格是在一直轮动的。著名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就曾说过: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儿,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有必要的。那么,做组合的本质,就在于让擅长各类风格投资的基金经理们组团作战,更大程度地分散风险,从而获得市场变化中板块轮动所带来的持续收益。-
怎么进行组合投资——投资组合的四大步骤:
了解自身投资偏好
根据风险、收益、流动性这三大指标,仔细想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投资目标和期限。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对于基金组合来说,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选择。我们只能是在尽量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形成自己的组合风格。选出“核心”基
就像一个团队里,需要关键领导人物一样,基金组合也是同样的道理。针对每项投资目标,我们应该选择3-4只业绩稳定的基金,构成核心组合,资产可以占到整个组合的60%-80%左右,是我们投资组合的主力军,决定了整个组合长期的表现,一般来说,优质的债券型基金,或者大盘平衡型的混合型基金,都可以作为核心组合的成员。搭配卫星“基”
我们可以在核心组合实现稳健回报的基础上,适当搭配一些附属的“卫星”基。这些“卫星”基要选择那些集中投资于某类行业、某种主题、或者投资于港股、美股等的海外市场的基金。这样可以增加组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过这类基金一般风险较高,所以需要小心配置,不能占用整个组合过多的资金,以免对整体收益造成太大影响。定期观察,适时调整。
组合建立好了以后,并不是就一劳永逸了,我们还需要定期观察组合中各基金的业绩表现,及时和其他同类基金比较,如果组合中的基金风格发生了漂移,就要适时做出更有利的调整。
组合投资建议
如果你投资期限比较短,是以资本增值为首要目的,能承受较大风险的话,那么可以将整个组合中,20%的资金配置于债券型基金,40%用于大盘平衡型的混合型基金,这两部分共同构成组合中的“核心”基,剩下的40%的资金可以选择购买2~3只成长型股票基金,作为“卫星”基。
如果你倾向于长期投资,是以稳定收益为首要目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话,就要适当增加“核心”基在组合的占比,比如,将30%的资金配置于债券型基金,50%用于大盘平衡型的混合型基金,剩下的20%的资金可以选择购买1~2只成长型股票基金。这是我所倾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