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老师,特别敬佩鲁迅先生,敬佩的五体投地,甚至有点“过分”。他称鲁迅先生为“老先生”。在他的影响下,我自然也对这位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因而,偶遇这本书时,我十分开心。我认为,看别人的自传去了解他还不如直接看他的痕迹。
谈及鲁迅,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弃医从文”四个字,那我就从这里开头吧。以职业划分,他确实如此,在日本学医,与那群麻木的中国人一起。唯独他是醒着的,准确来讲,是活着的。毕竟,是一个正常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都会愤怒,痛恨,而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中国留学生看着国人被杀的视频画面却是拍手叫好,视频中的围观者(都是中国人)一个个也是麻木不仁。
看来,他们是僵尸,思想早已死了。
鲁迅本想当医生,为国人治病,却发现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无论他技艺多么高超,也治不好“麻木症”“狂人病”,他领悟到:
,所以,他抛下手术刀,准备以别的方式治好国人。他原本想要办一个《新生》杂志,但麻木的人群中,却找不到合适的,靠谱的合作人,没有人赞成,也没有人反对,使得他感到悲哀寂寞。
所以他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写出来,发表不了也没有关系,只当是一种发泄吧。也因为如此,他写出来的文字,多有讽刺意味,拿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很会骂人。
幸好,他寂寞却不孤独,至少还有一个人活着。金心异,当他听到鲁迅失望的,消极的说
,认为这些醒着的人才是真正受苦的人时,劝告道:
希望,希望这个词或许让鲁迅先生领悟到了什么,他是有点失望的,但他毕竟没有绝望,因而说到:
所以,他的文章也就见了世面,为的用自己的呐喊声是惊醒那些铁屋里昏睡的国民。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目标上,从文是真,弃医是假,只是换手术刀为更加锐利的笔尖罢了。
因此他的呐喊是珍贵的,是伟大的,是具有革命性的,是最有效的。
呐喊,以叫醒那些还算清醒的人们,让他们跳出那紧箍咒;呐喊,以安慰一直清醒而因此痛苦的心灵。
我很佩服鲁迅先生的这些思想。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鲁迅先生在针对某些问题上,其观点是有点偏激的。例如,对于“整理故国”问题上,鲁迅先生十分反对,认为这是迫害青年,让他们继续接受旧思想的熏陶。站在当时的角度,站在维新派的角度,这种偏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得有人出来保护自己的文化吧。更何况,中华民族历史如此悠久,怎能说不要,就不要了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鲁迅先生看来,传统文化等同于旧思想,封建,保守而且禁锢思想。所以他才会说,这四千年,是吃人的四千年。实际上,传统文化,虽然多受旧思想的影响,但何尝缺乏优秀的精粹呢?
此外,针对中国传统医术,即中医,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现代艺术的医生,更是深恶痛绝。说他们是骗子,是刽子手。
当然,这么说,也有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但依然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医治不了所有病,但也能治好不少病。在现代社会,中医也依然散发着其特有的光辉。
所以,当我们阅读一个伟人的时候,对于他优秀的思想,我们必然是仰望的,但总不能盲目的认为,凡事伟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不然,我们跟老先生笔下的“麻木”的国民,有何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