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山模型是什么
冰山模型是人才价值评估模型,衡量了一个人赚钱或者获得成就的能力,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它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自百度百科“冰山模型”词条)
二.冰山模型的细化
在对冰山模型进行思索后我发现,它在一些方面并不足够直观。这是由于知识、技能、能力、动机、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细分实在太多了。以知识为例。例如,一个经济学的教授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是非常充足的,然而他在机械制造方面一无所知。而另外一个大三的机械制造专业的普通本科生,尽管对经济学的知识一无所知,但是在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却超过了经济学教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对知识进行对比呢?如果说从知识的总量上来讲,由于知识的积累量不同,显然是经济学教授的知识量更多。但是如果单单衡量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显然是本科生要更多一些。在这个时候,冰山模型很难直观地告诉我们两个人的价值如何比较。对此,我对冰山模型做了这样一点小小的改进,期望它能因此更加直观。
如图,我将模型拆分成了更为细小的方块。每个小的方块代表一种细分,而这些小的方块可以拆分成更细小的方块。从知识开始说,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专业是城乡规划学和经济学,那么我的主要知识方格就可能会有城乡规划和经济这两个大的方格(当然还可能有其他各种方向的划分)。以城乡规划方格为例,根据我的课程,我现在理论上应该掌握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景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等课程,这样就可以把城乡规划这个大方格进一步拆分成小方格。而每个方面的课程根据书本的骨架,又可以细分成为很多模块,具体细化到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就变成了更多小的方格。综合起来,便是我对于城乡规划学这门学科总体上的知识掌握。对于能力、价值观、性格等等方面,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细分。
再次,我将冰山模型加上了出身和运气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外生变量,自己几乎不能改变,但是却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三.细化后的优势
每个人价值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将所有的部分进行细分之后,不可能有两个人的每个细小方格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比传统的冰山模型而言,让我们不仅仅能从宏观上认识到每个人的综合价值,更增加了各领域的细分,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擅长点。就上述例子而言,教授的知识积累总量超过本科生,但在机械制造领域,教授的知识量也是不如本科生的。这样看,即使综合价值评估下来某个人的价值低于另一个人(这里的价值主要指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也指赚钱能力,当然这两者不完全等同,但呈正相关),也绝对要承认价值相对低的人一定有一些方面,不管是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某个细分,或者细分的细分,是超过这个价值相对较高的人的。即使真的出现没有一方面能力超过价值高的人的情况,至少也存在相对优势,这个人也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生产力。
那么这样做的好处还有什么呢?是更便于对自己进行评估定位,让自己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世界这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有优势的地方,即使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或者不如别人,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这也是我对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