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约了人见面,在一间咖啡屋聊了四十分钟,完事后溜达着回家。经过了几天降温之后,今天有些热了。穿着一件抓绒衣走在走到涵芬楼书店的时候,微有汗意。在澳门的时候,陈晓卿老师推荐一本书给我,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之《有闲阶级论》,昨天在网上没有买到,涵芬楼书店是商务印书馆的书店,正好进去看看有没有。服务员很专业,直接把我带到书柜前,书是按汉语拼音排序的,很快就找到了。
曾经很爱逛书店,上学时候的周末经常会去书店逛逛,骑个自行车先去琉璃厂,再去王府井,然后到灯市东口的中国书店,再拐到灯市西口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有时买两本,有时就站在那里翻看,天黑了,肚子也饿了,放下书回家吃饭。毕业后这个习惯依然保持着,即使是最潦倒的那段时间,还是会去书店,挤出一些钱买书回家。那时候书店也多,从美术馆到王府井,有十几个书店,曾经传说要把王府井大街打造成书店一条街,从王府井南口的新华书店开始,有新华书店,外文书店,音像书店,内部书店,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商务印书馆读者服务部,考古书店,戏剧书店,美术书店,摄影书店,直到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隆福寺街里和灯市东口各有一个中国书店。我家就住在附近,走路十分钟,就能一个书店接着一个书店逛下去了。那时手里没钱,更多的是看看逛逛,知道市面上流行的是什么书籍,实在喜欢了就咬牙买下来,几十年间倒也攒下了一万多本书。搬家的时候家具基本都不要了,只是这些书一直跟着我,也因为这些书经常被老婆抱怨,书架满了,书柜满了,桌子上是书,床上也是书,睡觉只能从书堆中扒拉开一块地方,能躺下睡觉就可以了。这样倒是有一个好处,伸手一抓就可以拿本书看起来,累了随手放在一边就是了,反正还是要继续看的。
这些书我大概认真看过的只有十分之一,其余的翻过,有一些甚至买来就没有动过,整理图书时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书还没有看过,拣出来放到显眼处准备有时间翻翻,可是随着新书的增加,又有一些书被湮灭在书柜书架深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遇到它们了。
这些年专注于饮食,买的看的多是和食物有关的书。前期多是些美食散文,介绍各国各地的风味饮食,看这些书我会买一张大型的地图,对照着地图看食物的记录与描述,增加我的饮食地理知识储存,古今中外都有。唐鲁孙先生的系列美食书籍、陈梦因的《食经》 就是我的枕边书,看这些书让我到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大致也能对其饮食特色有个书本的准备,能和食物对照起来,这些食物的记忆就明晰且深刻了。这几年,区域饮食特色的书籍也常看,但读书的重点放到饮食文化方面上,更多的一些理论书籍和饮食文化人类学的书籍,对食物专门史类的书籍看的更多一些。《舌尖上的世界史》 、《上瘾500年》、《食物语言学》 、《恶魔花园》 等书籍成为我的枕边书,这些外国人写的饮食文化学著作,让我跳出了中餐视角,以新的维度观察食物以及食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这些书是建立正确饮食观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重新认识中餐的必要方法论。
今天是读书日,当当网办活动,满200减100,利用这个机会,我买了500多元的书,大概月底就能送到。我争取在年底前把这些书看完,虽然现在我对自己的规定是每天读30页书才能睡觉,5月开始到年底有240天的时间,按照我的计划可以读7200页书,那就是26本书,估计是可以完成的。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饮食也是这么一回事,想把饮食琢磨的明白一些,不仅要了解各地具体的风味特点,还要有必要的饮食理论、饮食人类学理论,在食物之外看食物,才能更好的了解食物,才能看到食物背后的文化人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