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五年前因抑郁症在家中自行结束了生命。由于事出突然,她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嘱托;由于身处两地,待我见她时,我们已是阴阳两隔。这件事,几年来一直是我内心隐藏的伤痛,而且考虑到「死亡」在传统观念中的禁忌,我也鲜少向周围人提及。
外婆的衣物、被褥,在她过世后第三天就跟亲戚们一起处理了。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接触到「整理」概念,在家中也属于小辈,于是只能看着妈妈和其他亲人将外婆的衣物一件件往外扔;且由于过世的性质特殊,基本没有留存或赠予的情况。当时的情形,会给我一种“强行切断某些联结”的感觉吧。
除衣物之外的文件或影像资料,接下来几年一直没有触碰,只是封存在老家柜子的角落里。直到今年3月末,我和家人一起带着不足周岁的孩子回老家探亲,在家里住了几个月。当时我刚学完整理系统课程,也打算将此作为今后的事业方向,于是从老家开始整理。
老家的整理进度很慢,一方面会穿插走访亲友的安排,另一方面家中的物品多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结果,包含着许多情感记忆。在跟父母的沟通过程中,也会产生争执、分歧,但我还是一遍遍提醒自己“尊重、理解”,我尽量配合着他们的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取舍。从动作上扔掉一个物品很容易,但从心理上真正与一个物品告别,是需要时间的。
整理断断续续地做了几个月,从我自己的卧室,到父母的卧室,再到厨房、客厅、阳台、卫生间、杂物间......从老家返京前的最后一个月,老家的整理已大体完成。某天,妈妈从外婆原来居住的卧室里拿出一些盒子和塑料袋,对我说:“这是你外婆、外公还有爷爷奶奶留下的一些东西,你看着整理一下吧。”外婆去世时,妈妈是第一个亲眼目睹的人,心理上的触动想必是最深刻的。而今,她主动提出让我来整理外婆(及其他亲人)最后遗留的物品,我想,她是真的准备好了。于是我对她说:“好,交给我吧。”
我将盒子、袋子全部打开,将所有物品拿出,放在地板上逐一查看。除了常规的相册、首饰、零碎物件之外,我还看到了许多写满了字的小本子及单页纸张——连续多年的年夜饭菜单、住院疗养携带物品清单、定期前往寺庙敬拜备忘录、按时服药备忘录、治疗不同疾病的中药方子、保健操手抄版、来往人情记录、家人生辰记录、偶尔的重要事项记录等等。看到满地的文字记录,我一时心生感慨:“这,就是外婆一生的缩影啊;与神明为伴,与亲人为伴,与家务为伴,与药品为伴......”我感觉自己对外婆的理解更深了,她的辛劳,她的苦楚,她给予我们的爱,以及她最后的选择。经由整理外婆的遗物,我传达了对她的思念,也表达了未能在她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陪伴与关怀的遗憾心情,最后,我给予了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我前几年回家,每次待在外婆曾经居住的卧室或是经过她离世的场所时,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倒不是害怕,而是觉得有个淤堵的心结,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而这次回老家做整理,当我把整个家都彻底整理、清洁,当我把内心的情感做了真实表达,当我更加理解外婆的人生和选择之后,我发现,明明是同样的空间,但自己的内在感受却完全不一样了。心中的不安、难受都渐渐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坦然、平和与爱。
《千与千寻》中的钱婆婆曾说:“用魔法做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但如果是亲手做的东西,却会像护身符一般,带着祝福的心意。”这次在老家做整理,尤其是后期的遗物整理,我体会很深的一个感受就是:经由双手的劳动和心意的传达,真的可以实现空间的净化,就像一场现实的“魔法”。
大概是因为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吧,所以,当小伙伴L几天前邀我一起为某个家庭做遗物整理的时候,我几乎什么都没问就答应了。
其实,这个案子不太符合承接“标准”——预约突然、时间紧,没有事先沟通,信息不足,不确定性很多......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接了下来,跟经验不足有关系,但我想更多的还是遵循内心吧。我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怎么想的,我只知道当自己获知这个案子的那一刻,我立即想到了自己过世的外婆,我想到了不久前刚给她做完遗物整理,我觉得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
所以,虽然后来我们遇到了一些波折,比如人手不够、前期沟通不充分、无经验可借鉴、当天有小伙伴希望中止整理等等,但,我内心的信念几乎一直没有动摇过。开始无人报名的时候,有伙伴不愿继续的时候,我想的是即使只有L和我两个人,也要将这个案子进行下去;沟通不充分,相关细节不明确,我想着自己既然经历过外婆的过世,那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确实是个挑战,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既然我们是第一批承接上门遗物整理实例的整理师,那么就尽己所能去做好它。
整理前一天晚上,除了搜索相关信息以及寻求前辈指导及建议之外,我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边看着L发来的地理定位和一张张家居图片,一边在心中默默地为委托人一家子祝福。在祝福的过程中,我的心里浮现出两个字:「敬虔」,于是我决定,第二天的整理工作就以这两个字为核心来开展。
整理当天,我们先跟委托人做了深入沟通,确定了整理需求与目标。然后我们5个小伙伴分成两组,一组整理客厅及杂物间(迫切需求之一,与一般整理无异);另一组(L和我)则陪同委托人整理母亲遗物及父亲衣物。
整理之前,我跟L双手合十,朝委托人父母的卧室举了个躬,以示尊重,之后我们才踏入房门,正式开始整理。衣橱清空/清洁、衣物分类等流程从外表上看与一般整理无异,但是,就内在心态而言是有区别的——拿取衣物时,会有种“郑重"之感;清洁衣橱时,会心存敬畏,动作上也比平时更加耐心、细致。与一般整理有明显区别的是筛选衣物环节,不同于往常的引导建议、讲究效率,相反的,我们会跟着委托人的节奏慢慢来,不催促,不主动建议,只是陪伴、倾听、尊重。因为,「遗物整理」中的每一次筛选、取舍,都可以看作是与往生者的一次次告别。
这位阿姨,生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其家人的言语,通过整理其物品,我在心中渐渐勾画出阿姨的轮廓:她身体健康,基本没什么病痛;她勤劳持家,家中事务主要由她管理安排;她卧室的衣物叠放齐整,一看就是精致利落之人;她为家中老小精心绣制了满满一大盒鞋垫,这,大概是她爱生活、爱家人的方式吧......
在委托人筛选衣物的某个瞬间,我突然鼻子发酸,差点儿落下泪来。接过她手中的衣物放入袋中,我的动作也不自觉地轻盈起来:轻轻地接过,轻轻地放下,借由对一件件衣物的珍视,表达着对逝去的这个生命的尊重。我每放下一次衣物,就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一遍:“阿姨,再见(走好),祝福你,勿挂念。”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这些话,整理前并未设想过。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由于为其整理物品,而渐渐生出了理解之心;另一方面因为曾对过世的外婆说过类似的话,所以也会想对另一位逝者说吧。
逝者已逝,生活却需要继续。祝愿这家人以此次整理为起点,尽快从失去至亲的悲痛中走出来,早日恢复家中秩序,好好过以后的生活。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