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被电影直接感动过,直到我遇见了它。
商业电影像一部部流水线作业一样大量产出,我们逐渐在大规模光怪陆离的特效中迷失自我,认为酷炫的就是好的,却往往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和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艺片作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另类小众之作,更像是精细化作业,依托平常创造不平常,一部经典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突破同质化电影天花板的新潮流之作。为什么豆瓣评分高的电影往往都是文艺片出彩呢?普罗大众喜爱的商业片大多是电影资本的产物,为赚钱而拍的电影往往都轻内容而重明星流量。而文艺片是背道而驰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文艺片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导演对艺术的认知或是导演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用情感打动观众。
张艾嘉的确是个另类,在此并不单单指她的性格,还有她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
关于爱这个永生话题,大多数人会用及其煽情的镜头语言来换取观众的眼泪,而张艾嘉在《相爱相亲》则用平淡朴实的镜头描绘了“三代人的情感纠葛”。
演了很多年,又导了很多年的张艾嘉,用“女性视角窥视人生百题啊”已显得游刃有余。
一、老一辈的从一而终:阿祖“我不要你了”
“我都忘记你的样子了,看着照片也认不出来了,可是我还是等了一辈子,你很缥缈又实实在在,很久了,我现在不要你了。”
阿祖是个很传统的女人,丈夫入城之后组建新的家庭,自己作为原配却仍在家乡苦等,等了一辈子,连模样都记不清,没有他的照片,就绣上他的名字挂在墙上,死后便用自己的赤诚守护着她认定的另一半的坟。影片多次出现贞节牌坊,暗指阿祖一辈子的坚守,即便那个男人不爱她。即便作为在男人心中几乎忽略的存在,阿祖仍尽心侍奉男子的父母,直到养老送终。这在现代人看起来很傻的举动,阿祖却是不悔的。她最骄傲的证明便是家谱中有自己“岳曾氏”名字的存在。
她的男人,在城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主人公岳慧英在自己母亲去时候希望自己父亲的坟迁到城里与母亲合葬,但作为原配的阿祖又怎能答应,那是那个不曾爱她的男人留给她的唯一念想,又怎能让慧英夺走。于是,她像孩子般任性的大闹,再到后来逐步了解并最终放下match,释怀还是淡然?我们不得而知,但她最终对着那个男人的一句“我不要你了”却让大多数人潸然泪下,不是不爱,只是决绝后的成全。
二、中年的心态情感缺口:慧英“我们一起出去看看”
慧英作为中年期的女人来说,无疑是焦虑的,她焦虑自己的母亲过世后能否和父亲合葬;焦虑逐渐长大成熟的女儿最终离开自己;焦虑自己能否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太多的焦虑接踵而至,使得前期的慧英是略有神经质的,她太想做到尽善尽美,却无奈任何事情都脱离掌心,不受控制。
其实慧英和阿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带有相同的执拗。两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内心的最想守护的人而针锋相对。
直到最后和阿祖的对话,让她真正认清自己,试着理解阿祖。最终做出了让步。影片最后慧英先生买了新车决定实现慧英退休后的愿望:一起出去看看。二人在《花房姑娘》的歌声中十指紧握,目光所及处便是远方。
三、青年的茫然未知:薇薇“我不会等你的”
岳慧英女儿薇薇像一面镜子,投射着老一辈的坚守,却又在另一面映照着中青年一辈的焦虑孤独。
薇薇对待阿祖并不像母亲那样针锋相对,而是以对待一个老人的身份去倾听阿祖絮絮叨叨而自己无法理解的话语。她真正关心的不是老一辈的争斗,而是阿祖生活的村子的历史,以及门口那硕大的贞节牌坊。所以她选择举起摄像机去用镜头记录。尽管阿祖和她外公的有些事情她无法理解,但在和阿祖不断相处中逐渐深入老人的内心,用自己笨拙的手法熨帖老人长久的孤独的心,直至老人心门打开。
薇薇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当下迷茫的状态。她在适婚年龄选择了前路不确定的男朋友阿达,悖离了母亲让她稳定的初衷,薇薇的选择是火热而冲动的,甚至可以说义无反顾。
虽然最终薇薇放手让阿达去北京发展,此时薇薇的选择就像阿祖,所以她抽泣的说了那一句,“我不会等你的”。那一瞬间,薇薇又何尝不是想到了曾经的阿祖当初的选择,年轻一代的人们,大概是在坚持和现实面前左右徘徊吧。
说实话,《相爱相亲》中的每个人都过的很不顺遂。年轻时的彷徨,中年时的无助与孤独,老年时的苦涩和坚守,但人生哪有完美的呢,我们都不过是被生活巨大的洪流苟且的奔向那所谓的终点。正如薇薇对母亲决绝的说,“我会等他一辈子”。但一辈子能有多长,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在被命运裹挟中仓皇逃到尽头。
中国的社会背景不缺好题材,但大多数导演却被商业化的金钱利益模糊了双眼。你看,一个不熟悉中国大陆的台湾导演却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如此真爱。是否令人唏嘘不已呢?
最后,还是强种草这部《相爱相亲》,希望借此你能找到心灵曾经缺失的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