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读完生死疲劳,回去我就把莫言的书全买回来了。没错,我想认真学习一下大师的风格,我想知道他如何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书回来以后,先看了檀香刑,再看了酒国。酒国昨天刚读完,说实话看的我云里雾里,甚至都没看完,因为不懂,中间书信的部分我都没看,我只看了丁钩这个特派员调查吃婴儿这条线,似梦似幻,飘渺不定,虚幻的城市,虚幻的人,如梦泡影般的爱情,没看懂,不评价。
今天,就说说檀香刑吧,哈哈,大师的作品咱也来评价几句。我觉得看莫言的书,不单单是看书里的故事,而更像是经历了一个时代,一段岁月,好像作者透过一支笔,通过一段故事,把这个时代的画卷缓缓在你面前展开一般,让人沉醉。读的过程中,我觉得不太好的一点是,作者运用了大篇幅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有时候觉得这种写法跟内容都不相关,让人觉得啰嗦。当然,写的很美,很凸显作者的写作功底,只不过对于我们这种天天刷短视频,沉浸在快餐文化无法自拔的年轻人来说,有点过于冗长,有句俗话,怎么说,野猪吃不了细糠,反过来想,这也正是 莫言被诺贝尔文学奖钟爱的理由之一,因为他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真。
檀香刑当然不只写了檀香刑,他还写了凌迟,写了袁世凯和慈禧,写了森严的传统阶级,写了旧时代的姥姥(郐子手),新旧时代的交替,变法的不易,小人物的悲哀,当然还有爱情。怎么说那,读完总体感觉没有生死疲劳带给我的新鲜感深,里面吸引我最多的就是檀香刑到底是一个什么刑罚,怎么施行的。说起来有点邪恶,但事实就是这样,写一本书,你首先要有让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对于我来说,就仅仅如此,所以,比起生死疲劳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觉得檀香刑更现实一点,说白了就是莫言透过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当时那个时代。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有反抗就会有斗争。
还有就是莫言的写法很独特,很多人写小说大都是一开始就选择好了第几人称,比如我怎么怎么样,他怎么怎么样,然后从一而终,但莫言不是,他会把整本书分成几个段落,然后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推进剧情,这很有意思,我还从来没在别人身上见过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或许真的不错,有时候写东西写疲劳了,换个视角去写,是不是会带来不一样的灵感,读者是不是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可以试一下。
接下来读蛙,我打算两个月时间吧,把莫言的书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