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两百多万粉丝的人气Youtuber老高与小茉在几个月前制作过一个视频,标题是“人类消失之后,地球还会剩下什么”。老高以查找到的一些资料和见解,通过科学的分析和个人的想象力给观众呈现了有趣的场景与观点,并通过他与小茉之间的对话,给大家提供了“美妙的一餐”。
其中里面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类如果消失了,猫和狗能活下去吗?
他们通过一些分析后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狗没法活下去,猫可以活下去。简单来说,狗长期跟随人类,慢慢被驯化了,他成为了人类忠实的好朋友,同时它也比其它任何动物都依赖人类。然而人消失之后,它本来作为动物的这种求生天性也不复存在了,它丧失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它不懂得也不会再去捕获猎物或者获得食物,它们大多只能依靠人类所制作出来的食物来活下去。对比而言,猫本来就是一种带有野性的动物,毕竟它与老虎都是一个系,就算人类消失了,它们不会因为被驯化而丧失了生存能力,反而会自行寻找猎物,即它们并不是一定需要人类提供的食品来活下去,人类消失之后,它们是可以顺利回归自然的。
鉴于它用了不少理论事实作支撑,所以我并不反对这种观点。有很多人包括TOM都会有这种印象:流浪猫是多于流浪狗的。有没有想过?我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的流浪猫确实也比流浪狗多。当然我也没有作过一些科学研究来佐证究竟是不是这样,但如果有对动物感兴趣的人能够得知人们有这样的印象,而去作一个调研,那也是产生另一个“创造者”的契机。
总而言之,人类消失之后,狗活不下去是因为它已经被喂养,而猫能活下去是因为它自己能喂养。
那人自身呢?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指出:我们一直处于“喂养”和“被喂养“的状态。有一些了解的人可能会说:不是创造者与被喂养者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有些朋友可能是因为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有那么多商家,在全力攻占你的每分每秒,你以为刷抖音、刷微博、看电视是愉悦自己,其实是在媒体和广告商打工。你花两个小时看综艺,跟花两个小时在综艺中学习段子写法,营销方式,用在自己的工作中,或是找出灵感自己写一篇文章,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你是在消费别人创造的产品,你是被接受、被喂养的状态,而后者,你是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生命有限,每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你想做一个被喂养者?还是活成一个创造者?”
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道理?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它里面指出“创造者”,我认为依旧无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所以我并不想打算用“创造者”,而是打算用“喂养者”来跟“被喂养者”匹配。这是它们之间的宿命。
其实在人类的语言上或许已经把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强有力的暗示。比如,我们学英语的时候,都知道动词后缀“ing”是主动,而“ed”是被动的。或者说,形容词后面是ed的多用于人,ing多用于事物。那为什么是这样呢?
以形容词为例,excited和exciting,用法思路完全是不一样的。
"I feel excited." 我感到兴奋。它用ed,暗示这是被动的?为什么?因为是有什么事物或者人对我们产生影响,于是我们就表现得兴奋,即我们这种兴奋的状态是处于“被喂养”的状态。
"This game is exciting." 这场比赛是兴奋的。(这场比赛是让人兴奋的)这是一件事情让别人兴奋,它主动去让别人兴奋,即它以“喂养的”姿态展现出它的含义。“
同个语系的道理基本一致,都是存在喂养和被喂养的关系。哪怕是跟英语截然不同的日语,在词性上也有展现这种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动词“見る”(看)和“見られる”(被看见,被发现),两者之间都是存在喂养和被喂养的关系,你看到了什么东西,是主动看到的,即你“喂养”自己,东西本身并没有以“来啊,我来给你看啦”的姿态展现给你看到,是你自己发现的;而什么东西被你看到了,强调的是物为主体,恰恰是一种“被喂养”的状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就在暗示我们人类潜意识里就已经严格区分两者。
形形色色的媒介都在展现这种形式,仔细想想,我们每天都在喂养者与被喂养者的角色当中切换,可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被喂养者。按照80/20法则,我们也可以假设有80%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被喂养者”的状态。回到刚才那段话当中的“创造者”一词,为什么我在这里不想直接采用这个词?是不是“创造者”这个词有错?它肯定没错,只是使用“创造者”这个词会让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产生太多思维上的限制。 有不少朋友都相信这样的一句话,人是社会动物。它的正确性无需多讲,但创造本身就是指,你做了一个东西出来,仅此而已。而喂养呢?你没东西也没办法去喂别人或者喂自己,也就是说,在我们扮演喂养者的时候,已经创造了东西,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成为喂养者;而创造了东西,但是没有让它去给其他人接触,自然也就还没有“被喂养”与“喂养”的关系存在。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当中写过: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思考也好,笑声也好,或许都并不重要,我们意识到,他所指的人恰好就是那些只能成为“被喂养者”的人。毕竟,自己都不用去想怎么做喂养自己或者别人的东西。
之前有位从事留学业务申请的朋友就跟我抱怨:“我有一个学生在曼彻斯特大学读完研究生回来,准备读博。她要申请读博,鉴于读博需要在个人说明中阐述自己的学术成就,我就跟她确认在学校是否写过一些比较好的essay或者曾经在专业学习上就某个课题提过很好的问题,提出过什么让教授认可或者感到有趣的观点等等”让我这位朋友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居然反问她:“essay是什么?我在学校没有这些经历啊?难道你就不能帮我安排吗?帮我想一下嘛。”她这样一说,我朋友哭笑不得,并且觉得很难处理。按照朋友的说法,很多人在申请留学递交申请的时候都不会自己亲自个人说明等资料,因为他们觉得反正给了钱,人家就要帮自己处理好。换句话说,就是我给了你钱,你就要负责喂我。
我个人认为这位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生在英国一年是白学了,因为她一直让自己处于“被喂养的”状态,却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的生活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人,很遗憾的是他们始终不愿意去承认,就只能把责任硬推给了别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顾问和教练都有一种责任让自己的客户,学生等转化成“喂养者”,这样才能够成就彼此。喂养和被喂养的相互关系我们就不得不去多加留意。
再举个更加简单的例子,以煮饭为例,有时候我非常佩服那些每天都能坚持自己做饭的人,因为他们每天就已经在做喂养者,喂自己,甚至喂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忙碌,不得不在外面吃饭而放弃自己煮饭,吃健康简餐也好,垃圾食物也好,都是别人喂我们的东西。这样成为“被喂养者”,自然无可厚非。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依然处在“被喂养”的状态,人生真的就能满足?
假设我们已经明白必须去争取成为一个“喂养者”,有很多人必然会抱怨:“喂养者太难当了,具体要怎么做啊?我都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有很多大咖都写书探讨过,有些人学会了,有些人却没有。我认为,其实我们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提三个问题,并加以思考寻求解决,都可以在大大小小的事物处理上让自己变成“喂养者”。那如何成为喂养者的三个重要思维是什么呢?
为什么?
这是如何做到的?
它会产生什么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曾经撰写过一本书,《ミステリーの書き方》(推理小说的写法),里面给读者描述了何为推理小说,推理小说家在动笔写作前后都在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让推理小说读起来更加有趣等等,这本书开篇就这样写:“如果你打算只通过阅读这本书就学会如何写推理小说,那我建议你还是老老实实回学校念书或者回到你的工作岗位好好工作...... 但只要你以读者的心态读这本书,并学会在任何事情都问为什么?这是如何做到的?这会产生什么结果?你会发现你周边有趣的事情会变得很多,你身边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推理的素材,你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鉴赏者。”
我们以一个虚构的杀人事件为例
为什么?(研究作者杀人的动机,为什么要那样作案等等)
如何做到的?(作者是怎么作案的?有没有留下线索?怎样制造不在场证明等等)
它会产生什么结果?造成什么影响?(这次案件给受害者的周边人乃至当事人所在的社会背景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
从推理的角度,只要抱着三个问题,哪怕你我目前还不懂得如何建立一个非常详细的框架,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起来,并做出一些假设和推断。而目前大多数经典的未解决事件,往往就是因为在解答这三个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和错误,或者无法解释它们。
也就是说,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能先从这三个问题问起,我们在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上都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被喂养者”,即其他人说什么我们就照收,而是自己去产生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即便要让自己在生活当中永远成为“喂养者”已经不可能,最起码可以让“喂养”的状态得以延长。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被喂养”呢?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被喂养的”的是有营养的东西,那“被喂养”就是值得的,而且这样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转换成“喂养”的角色。比如,我们生活当中阅读一本能帮助你掌握技能,告诉你这究竟是什么,或者能够让你就某个事情进行深度思考的好书,这些东西自然是有营养的,哪怕人家做了一顿超棒的营养餐给你吃,健康美味,那也是值得的。
有某大咖曾经说,凡是不能被科学反复验证的东西,都是“鸡汤”。但是如果能制作出“鸡汤”也是一种本事,总有人会喝,也总有人会认为你所做的“鸡汤”好喝。
成为健康的“被喂养者”,并努力成为了不起的“喂养者”。
但是,如果只是一直“被喂养”,我们的人生迟早被毁。不可小觑。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