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今天年轻人越读越破防?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幸存者偏差

我们每个人在读书期间都会听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的分享会,他们喜欢分享自己吃过什么苦,在什么样的困难或绝境下,自己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了。如果他们被苦难困住了,他们是没有机会上台给同学们做分享了。


对于成功人士,遭受的苦难对于他们的成功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事实是,大多数的人都是被苦难困住了。这点,只要看一下整体社会的成功与不成功人数的比例就知道,谁的生活里没点苦难呀,只有少数的人克服了,成功了。

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孙少平最后的结局都还可以。对此,我的理解是路遥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在小说主要人物身上。细想一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热”“诗歌热”,很多人热爱文学创作,但真正写出名也没几个,其中一个是路遥。

可以说,因为路遥的成功,所以他的小说主人物才成功了。这个也是“幸存者偏差”。

二、现代年轻人认知水平提升了

记得以前开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事情进行归因,首先想到必定是精神层面,甚至奖励也是精神性。

但是,随着我们物质得到丰富,整个社会与国际接轨,在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里,现代年轻人看问题更加全面,既有以前的精神层面,也有客观层面,比如技术、科技、概率事件等。

这是社会的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年轻人听一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不免要从逻辑上论证一下。

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

2、除了苦难,人生的导师还有什么呢?

3、苦难一定是“最好”的人生导师?苦难的价值有这么高吗?等等一系列的自问与自答,当年轻人无法做到逻辑上的自洽时,那么对于“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破防,也是在意料之中。

这是好事。

说明现在年代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法,多维度,比起以前只讲精神性更加全面、深刻了。

最后不得不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曾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心灵安慰,比如看到少平内心的自卑,一下子被共情了。然后,再看到孙少平与孙少安遇到的困难,他们懂得及时转变,与现实妥协并升华自己的情感,给了我们生活很多启示。可见,苦难不见得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只有认清苦难,面对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的逆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