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半个世纪的坚守

最近在看一部叫《最美的青春》电视剧,昨天刚刚看完就想着一定要写一写这种塞罕坝精神,

这部剧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这里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由林业部牵头,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

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了坝上,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塞罕坝人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冯程和他的伙伴们同进退,共患难,在工作生活中,彼此体贴、爱护、帮扶,由最初的战友情,同志情,慢慢蜕变成了友情和爱情

要知道60年代的塞罕坝,面临着高寒冷、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多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尤其是建场之前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像冯程、覃雪梅那样的建设者一批又一批的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到处是黄沙一眼望不到边的塞罕坝。

虽说电视剧有虚构的成分,但塞罕坝从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变成成片成片的林海是真实存在的,

最早上坝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队伍,是他们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经过55年历程,三代塞罕坝人克服环境的恶劣偏远与内心的孤独寂寞,接力传承,不忘初心,植绿荒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 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看完了电视剧,我深深的被这种精神所打动,这部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塞罕坝的建设历程,了解塞罕坝精神。

在电视剧中魏富贵成为了林场望火楼的望火员,望火楼是为了森林安全而设置的防火哨所,

后来冯程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名叫“望海”,他期待着,塞罕坝不但能种出森林,还能变成一片林海,所以望火楼又改名叫望海楼,

塞罕坝林场有9座望海楼,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对坚守了11年望海楼的老两口刘军与齐淑艳,他们的工作就是登高、瞭望、记录、汇报

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瞭望96次,一年28000多次,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却神圣的工作,毫无怨言。

55年来,就是因为他们这些望海员无私的奉献与守望,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塞罕坝建设者们的执着和坚守,使如今的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历史内涵深邃厚重,满蒙民俗浓郁独特,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

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正如冯程常朗诵的那句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是的,只有深爱那片土地的人们,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格,为了实现几代人的梦想而努力坚守着,这是他们这一代人最美的青春。

《最美的青春》这部电视剧充满了正能量,它更好的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真谛,歌颂了塞罕坝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壶痴 : 半个世纪的坚守 ——记应城市三合镇伍山村土陶窑匠胡光荣 文/张灵霞 自古山中多奇人!伍家山上就有这么一位...
    青丝随风阅读 5,293评论 2 5
  • 得不到是独自难过 得到了是相互折磨
    哀慕熙荣阅读 916评论 0 1
  • “知识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这个时代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一个证明,当一切事物引入时间的维度,需求有了急躁和...
    眼睛睁_闫老湿阅读 5,412评论 0 1
  • 七月十六号到西藏,到现在二十多天了。这些天看到和经历到了很多美好或不美好的事情。 最让我欣慰的是,逐渐找回了自信。...
    三凡先生阅读 2,454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