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之后,大地回暖。进入阳历4月,万物萌生,一派盎然春意点亮了光阴,杨柳吐翠,百花竞发,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在路上,不经意地抬头或低头,总有花儿草儿新生的绿叶嫩芽在喜孜孜地谱写着满腹春心。春水在荡漾,温风在柔柔地拂面,你不动,春天会动,梅花、杏花、李花、桃花、樱花、海棠全在比赛着盛开,不知不觉你就会融入其中,把自己的心打开再打开,脚步轻盈,目光被春天点得明亮亮的,整个人都神清气明起来。
这就是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作为节气正是最美的时辰,作为节日却是一个祭祀的鬼节。但不同的是,这个鬼节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太多的阴森悲凄,相反却充满了祥和与温暖。许是光阴太美的缘故吧,在这美好的时刻,生者感恩生命追思缅怀,以祭奠的方式让生与死在这一刻相遇、对话、传情达意,生者给逝者画一个地上的圆,逝者还生者一个心中的圆。不得不说这样一个安排真是巧妙。
在京都大城,这时候我时常会看到街边路口一堆堆燃过的灰烬印迹,那些被熏黑的地面被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包裹着,而就在不远处,一家家摊在地上摆开售卖的各种面值各种版本的冥币相当壮观,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而且与时俱进。元宝、轿车、手机、美女、超市、银行……阳世有的东西几乎都可以造一个样子,只需一把火,便完成了到阴间的送达。如果夜晚出去散步,就会看到有三三两两的男人女人在画圈点燃火苗,嘴里念着另一世界亲人的名字或称呼,在火焰中完成着两个世界的沟通和送达。这是一群远离故乡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完成祭祀的漂泊者发明的祭奠方式,而且一年比一年规模庞大,壮观得一不小心走在路上就会踩进别人画好的圆圈。
以前看到这种情形会觉得滑稽可笑,觉得那些人在装腔作势,自我欺骗,甚至在心中暗暗质疑,他们这种行为真的有效吗?死者可以收到吗?但随着年岁渐长,看多了生死,历尽了世事,终于懂得了文化、血脉、情感是需要一些形式来传承的,认真的形式就是仪式,有些东西只有在庄重的仪式里方能完成,像用心走过的路一样让我们刻骨难忘。
想起了从小奶奶就给我讲过的故事,关于寒食节及与之关联的清明节的来历。与我们今天的版本一样,但奶奶讲述时那娓娓道来的语气,穿透岁月的目光,平和温婉,波澜不惊。当讲到苦难的流亡途中,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烤熟,奉与快饿死的重耳吃下救命时,我身上不由自主地感到疼痛,“那不疼吗?那人怎么那么傻!”这是我当时的提问。“都是父母生的皮肉,哪能不疼?重耳是有天命在身的人,不能死的。”奶奶继续讲。当讲到19年后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论功封赏时却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之鸣不平,晋文公重耳才如梦方醒,赶紧带人去找,这时的介子推却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不愿见他。有人献计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这个傻子却宁愿与母亲靠在一棵大柳树旁浴身火海,也不出山。晋文公重耳痛悔不已,为了纪念,下令这天定为寒食节,举国忌烟火,之后一日为清明,举国祭奠,并从此牢牢记住并荐行介子推临死写下藏在树洞里的血书:“愿君常清明……”终成一代明君。
小时候听着真觉得这就是个故事,那么久远,那么荒唐得不可理喻,重耳这个人太坏,忘恩负义还烧死救命恩人,又叹息那施恩的人简直是太傻了,他既来请你了,何不出山享受荣华富贵?慢慢长大,方渐渐明白些这真实故事背后,那人性的曲折悲壮,世事的山高水长。
奶奶是我心灵里认定的尘世最亲的亲人,奶奶迎接了我的诞生陪伴了我的成长,但奶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却并不在她身边。
记得那是元宵节之后的一天,那时奶奶卧床已有两年。那几日我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女儿在她床前陪伴,我陪她说话,给她擦洗身子,女儿在床前空地上跌跌撞撞地学着行走。那时已不能行动的奶奶一个劲地叨叨:“你看好孩子,别管我,看把孩子磕碰着了。”一遍遍地说,推我去看顾孩子。
这时候,婆婆派老公来接我和孩子回去,我想多陪奶奶,不愿回。正在僵持,奶奶命令般地发话了:“回去吧,得回去!你都出了阁的姑娘了,是人家的人了,今天是天仓节吧?要回家……你不回去呆在这我也不理你。”(农历正月十九是我们这里民间俗成的天仓节,也叫填仓或添仓节,说是老天要在这天按家里吃饭的人头添减粮仓,所以这天的规矩是一定要在自己家里吃晚饭,这决定着家里一年的丰衣足食。)
我就这样回“自己的家”了,临走告诉奶奶:“我明天就回来。”
那时我还不太明白有许多的明天都是未知的。第二天,婆家人有事需要我回城办理一下,我在城里住了两天就接到了妈妈电话,我赶到家里时,与奶奶已是阴阳两隔了。
我这个父亲眼中“奶奶没有白疼”的孙女儿,可以给奶奶喂饭接尿掏屎,在临终时却没能陪伴身边。相反倒是作为儿媳妇的母亲因为退休有时间,照顾奶奶病床最多,多少繁琐劳累,脾气不大好的母亲都没有抱怨过一个字,尽心尽力地伺奉。奶奶帮母亲带大了一个个儿女,想这也是老天安排的另一种报答吧,所以母亲是心安无愧的。相反我欠奶奶情感太多,以至在许多年里我都深深地遗憾着。
年少不懂人间诸多滋味。痛恨许多规矩徒走形式,绑缚人于无形之中。在给奶奶送葬的繁杂仪式里,我还沉浸在自己个人一方情感的天空,只想摒弃多余的世事嘈杂,让自己淋漓宣泄的悲痛有一个与奶奶单独相守的私人空间。多年后当我又一次回到老家,在巨大的悲恸里与亲人一起守在父亲不再温热的身体旁,油灯闪烁,香火缭绕,祭奠的鸡公上插着筷子,七日七夜的守灵中,白天迎接一茬茬的祭奠者,在他们的哭灵诉说中聆听父亲一生的故事,有许多是我之前并不知晓的他与这个世界的其他关联。夜来寂静,冷风敲窗,暗夜昏黄,半梦半醒地斜靠在父亲灵堂旁,回望一起度过生命中的往事,时刻警醒地添香续火,袅袅不绝的烟火中,我看到了生死的交接,血脉的传承,精神的不灭,父亲的魂魄仿佛依寄在那些祭物和烟火中,与相伴他周围的亲人们完成着最后的依依守望。
红尘一世,多少牵挂,多少不舍,多少寄望,最终都要一一放下。转身,诀别,独自去摸索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留下这封血书就那样走了,活着的晋文公重耳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终成一代名君。生和死都找到了自己完成的方式。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这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有成全,有牺牲,有善良,有感恩,有牵挂,才有这连绵不绝的烟火,才有这沐浴着的自然恩赐。这时候的祭奠,是最深情、最动人的。不用眼泪,无需哀嚎,只有满满的温暖,满满的烟火。寒食忌了欲望的烟火,却点起了这身心清明的烟火,在这烟火缭绕的祭奠仪式中,活着的人仿佛找到了一丝绵延的脉络,终于能身心安然地走向明媚的春天。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