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趟列车,从始到终,轨迹各不相同,最终都走向自己的终点。过程里有交集有遇见,但是你很难真正把任何一个人留在你的身边。因为来处和归途,注定要一个人走。
一个人行走在人世间,我们逃不掉的一种情感,叫孤独。孤独,有时候是饱满的,可以与自己内在链接,看见自己产生自省,这时候你会安住在孤独里;孤独有时候也是令人恐慌的,让你的心没着没落,无处安放。
于是,我们渴望情感的连接,渴望爱,渴望知己。很多文人感叹赞美“知己是冬夜的暖火,是夏日的凉风,是落魄时的鼓励,是得意时的喝彩,是心寒时一杯及时的热水,是困境里一双温暖的手。知己,是无言的懂得”。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知己是稀缺品,尤其是对中年人?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写到,“人到中年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我盯着这句话,若有所思。感觉有一种潮水一般的情绪将我淹没。我确信,张爱玲说的那种感觉,我常常有。成年人的生活希望稀少了, 现实骨感:有老人需要你尽责,有孩子半大不小需要你撑起强大,做他的铜墙铁壁。你是成年人不能随便脆弱,你得扛着生活,扛着工作,扛着家庭,扛着扛着,倦怠和压力到一个阈值,总有扛不住的时候,你的情绪向何处倾倒,向谁人诉说?
大多时候,自己默默把一切嚼嚼咽了。倘若现实中你有知冷知热的爱人,一起扶持互相减压,这样的辛苦会少的多。最难的莫过于婚姻里没支撑自己扛着自己了。脆弱的时候更觉内心凄苦,这时候最渴望有一人知你懂你。不是上天给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另一半吗?那个最懂我的人在哪儿呢?
当你有了这个期待之后,大半是翻遍所有通讯录,只剩下一声感慨“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期待,当你走过岁月,也许就懂得“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张爱玲坚强的活过,热烈的爱过,大半生都在情感里起起伏伏。她的文字里流淌着她的情感,读张爱玲小说,你会发现,那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是存在的,但有的时候,这情感开始的轰烈,却结束在惨淡的世俗欲求里。这让人感伤,也让人坚强。
2.知己?有时候,喜欢一个人纯粹是个人的事。
想必“我喜欢你,和你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大家都熟悉。还别说,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心理学上讲,喜欢一个人,往往是自己内在理想幻象的投射。当你热烈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人间最美好的。那唯美的形象大多是你内心对理想异性的幻象,那个幻象投射在现实中某个人身上。其实你喜欢的眷恋的也许并不是那个人本身。而是你内心借由他勾勒出来的一个形象。
这样的情感在现实中往往经不起考验与挫折。我想起一个女孩儿,自从看了《上海滩》,她说找到了喜欢的男人类型。周润发那种帅气的形象根植她心中。找对象时,见了很多,她都没有“感觉”。直到有一天,遇见某一人,头型衣装形象像极周润发,她怦然心动,顿觉老天送来奇缘,就是他了。很快坠入爱河走进结婚。结婚后女孩才发现,男孩与自己想象中的那个彬彬有礼的浪漫绅士的周润发大相径庭。这个人脾气很坏,特别狭隘,根本没有周润发的情怀和风度。女孩陷入绝望,我怎么就瞎了眼选了你了呢?于是有离婚收场。
她爱的就是一个幻象啊。她心中的爱人,是她心中的影子。把这个影子借着某些相似,投射在现实中这个男人上了。这个幻象也会障碍当局者的眼睛,让你忽略对方现实中的一些不美好,活在自己勾勒的温暖的知己形象里。
3.自己都不懂自己,却渴望别人来懂你。
很多的人很多的时候根本都不懂自己。但是很奇怪,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懂自己,所以潜意识里都期待“得一知己足矣。”
既然千金易得,知己难寻,那就放下这份寻找吧。回到自己,活出自己的支点。尤其是中年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支点,没有强大的自我,是极易滋生脆弱的。
中年人的情感如一潭静水,波澜不惊。不过,你可以把它刻画的温馨幸福,也可以让它落寞孤独,就看你怎样去描绘了。
如果放下执念,收起幻象,学习做自己的知己 ,用心珍惜身边对你好的人,也许人生会多一些幸福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