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中,一个叫六斤的小女孩,因为想添一碗饭,而被母亲大声喝骂。
于是,小女孩吓了一跳,手一抖,碗掉在地上摔了一个缺口。
看见碗被摔坏了,六斤的父亲火气又来了,一巴掌扇过去,把小女孩打倒在地。
其实,母亲吼六斤,是迁怒于人。据小说交代,因为她的谎言被其他人揭穿,正在气头上。
而父亲打六斤,也是发泄怨气。据小说交代,因为他听说皇帝又坐龙庭了。街坊相传,皇帝是要辫子的,可他的辫子剪了,担心自己会大难临头!
在这场风波里,小女孩没有犯任何错误,却莫名其妙地成了父母的发泄口。
当家庭成员在外面受了气,做为家人(比如老婆对老公)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埋怨他、责怪他,而应该是理解、安慰和共同想办法把事情解决好。
(再比如老公的行为)我最反感一些大老爷们,在外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回家就拿老婆孩子撒气,简直就是乐色!这是弱者的行为。
一个家庭,成员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慢慢的这个家庭就衰败了。
同样,社会也是一个共同体,民众之间如果没有信任感、法制感和道德感,互相拆台、互相攻击、互相挖墙角,也会走向混乱状态。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父母的抱怨是因为辫子引起的,鲁迅通过一条辫子的风波,互相拆台、互相攻击,批判当时社会的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各种不理解的反应。
于是,小说引发了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和抱怨到底区别在哪里?
从生活的角度解读,批判性思维是学者型,抱怨是怨妇型。前者理性,后者感性。
什么是批判性的思维?
批判是通常是指对社会弊病,经独立思考而提出的个人观点或意见。抱怨是指遇到这些事情时,不能独立思考或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喋喋不休的怨气,比如鲁迅小《风波》中的人物。
“批判性的思维”与“抱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一个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是寄希望别人来解决问题。
因此,现实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大都处在主动地位,而喜欢抱怨的,差不多都是芸芸众生,听命于人。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没有分辨能力挺麻烦的,看到一些带着自我情绪的评论或者文章,还自带智商优越感的抨击别人,也不扪心自问一下,明明就是怨妇一枚,还真把自己当鲁迅。
谁是“批判性的思维”的高手?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投资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大多人数终是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