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死后两个儿子打了10年?

春秋第十二位王:周景王姬贵:一个被时代困住的改革者

一、龙椅上的寒门子

周景王姬贵,其爹周灵王起初看中的,乃是他的大哥太子晋。不过这位大哥极为耿直,常常喜欢,与老爹唱反调,最终被废,沦为庶人。姬贵身为次子,就这样机缘巧合地,登上了天子之位。

别看他是天子,生活可不比你我想象中风光,

东周这时候已然成为了一个空有其名的架子,王室所直接管辖的地盘是那般的小,小得令人可怜,甚至连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批奏章,而是算今天又该向哪个诸侯“借”钱花对你没听错,的确是“借”。

史料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爹周灵王去世了,甚至连办理丧事的钱财,都欠缺仅仅只能向诸侯去“请求资助财物”;而他自己若要使用马车来进行祭祀,还得去向晋国“请求车辆”。

二、上位之路:意外的王者

姬贵继位的过程,简直就像一出荒诞的剧。他大哥被废之后,他这个次子,成了“最为合适”的人选。但你知道,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呢?

当时诸侯们压根就不在乎谁当周天子,他们只关心新君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晋国、齐国、楚国这些大国,表面上恭恭敬敬地派人来祝贺,背地里已经在盘算着怎么继续控制这个“天下共主”。

朝会时大臣们讨论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下个月该向鲁国要多少粮食”,“齐国这次‘进贡的铜器够不够铸新钟”。

他想发号施令,不好意思,诸侯们连回信都懒得回,

有次他派遣使者去责问某个诸侯,说其不守礼制,结果呢那诸侯直接回了这么一句:“天子倘若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等自然应当遵从命令。"这话说得可真扎心,

三、困兽之斗:一个天子的挣扎

大多数人以为周景王就是个混日子的傀儡,但事实没那么简单。这个被历史遗忘的君主,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改革派",只是他的改革太超前,也太绝望。

最能体现他挣扎的是那场"铸大钱"改革,

公元前524年,他下令铸造一种面值,远超实际价值的“大钱”想通过这种方式,充实国库。

这在今天看来就是赤裸裸的货币贬值,但在当时,这可是个大胆的创新。

他手下的大臣,单穆公急得直跳脚,说道这是“绝民用以实王府”,不过姬贵却铁了心要去干这件事。

他可能想:我都快当不起天子了,还管什么民生不民生?

更绝的是他铸的那口"无射"大钟。这钟可不是为了听个响,而是他最后的倔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他想用这口钟告诉天下:

周天子的礼乐权威还在!为此他不惜耗尽民力,花了三年时间铸造。钟成那天,他站在高台上,听着那洪亮的钟声,心里一定在想:看我还能发出声音!

四、乱世中的荒诞剧

姬贵在位之时,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之事。

最为出名的,乃是他斥责晋国“数典忘祖”的那则故事。

公元前527年,晋国派出一位,名叫籍谈的使者,前来参加,他夫人的丧礼。

不过此人却身无长物,连些许祭品都未携带,

姬贵当即大怒,一列举周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土地器物,最后怒喝道:“你仅晓得典故,却忘却了祖宗,这算何种本事!

这事听起来挺解气,可细细一想之下,却颇为悲凉。一个天子,竟然得靠,回溯历史,才能让诸侯进贡,这权威已然衰落到何种地步?

晋国最后,的确补了贡,不过那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其他诸侯,而非真心尊重他。

还有他晚年那场,如同闹剧般的立储风波。他先是立了太子寿,结果儿子过早离世;又想要立自己宠爱的王子朝,却被权臣单穆公、刘献公紧紧拦住。

他身处儿子与权臣之间,宛如一个走投无路的,被困住的野兽,想进行改革却无法推动,想确立储君却未能成功,整日在宫中徘徊,忧愁得头发都变白了。

五、未完成的改革

公元前520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姬贵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那时他正筹备着一次,去北山的打猎行动,想借着这个机会,除掉单氏和刘氏的势力,为册立王子朝做好准备。

可是就在计划要开始实施的前一天晚上,他忽然生病了,过了几天,就离开了人世。

一个天子,既无法确定自己的继承人,又面临着明日饭钱无着的困境,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任何疾病都要可怕。

临终前他把王子朝托付给了大夫宾孟。那眼神里,定然满满地都是不甘,还有绝望——他的改革,尚未完成;他的权威,未曾恢复;他还未证明,自己并非一个废物天子。

六、乱局:谁是赢家?

姬贵一死,王室立刻乱成一锅粥。单穆公、刘献公这帮权臣立马拥立了姬贵的次子王子猛当周悼王,但王子朝不干啊,带着支持者就打进了王城。

于是出现了奇观:一边是王子猛在王城当"东王",一边是王子朝在狄泉当"西王",两边还打了起来。

这场“王子朝之乱”,打了整整十年,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之下,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周敬王),才得以稳稳地坐住了位置。

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彻底沦为诸侯的傀儡,连最后一点儿尊严,都丢光了。

王子朝在败逃之际,顺手把周王室的众多典籍给带走了,这反倒促使了文化向民间进行了传播——原本姬贵期望凭借,礼乐制度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权威,可他的儿子却在不经意间,推动了“学在四夷”的这一历史进程。

七、一个被误解的君主

历史书上说周景王是个失败者,但我觉得他更像是个被时代困住的改革者。他不是不想当个好天子,而是他接手的这个"公司"已经破产了。

周天子的权威不是他丢的,是几代人慢慢耗尽的;王室的财政不是他搞垮的,是诸侯蚕食的结果。

他铸大钱失败,是因为他不懂经济规律?不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能有什么好办法?他铸大钟劳民伤财,是因为他奢侈?不是因为他太需要一个象征来证明自己还是天子。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就像个守着空壳的看门人,明知房子已经塌了,却还在拼命修补那扇早已破烂的大门。

八、历史的另一面:失败者的尊严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周景王会被历史遗忘。我们总喜欢记住那些成功的英雄,却很少关注那些明知必败却仍奋力一搏的失败者。

姬贵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大势,却还是想试试;他知道自己权威已失,却还是想维护最后一点尊严。

有人说他是"逆势而动的失败者",但我想说,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最能体现一个君主的尊严。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时代不给他机会;他不是不想守成,而是根本没有"成"可守。

回顾春秋战国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往往更关注那些,有着开疆拓土之举的霸主,却忽略了像周景王这般,处于历史夹缝之中,艰难地谋求生存的小人物。

事实上恰恰是这些所谓“失败者”的那一番挣扎与痛苦,最为真实地映照出了时代的变迁。

当旧有的秩序开始逐渐瓦解之时,最先深切地感受到,那股动荡与不安的,永远是那些竭力想要维系它的人。周景王:一个被时代困住的改革者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相关权威参考来源和文献:《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左传》 《国语·周语》 《逸周书·谥法解》《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竹书纪年》《资治通鉴外纪》《礼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