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二二
高考刚刚结束,朋友圈的高考加油风也算是过去了,所以才敢码这篇文章,以免被怼。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次小规模的同学聚会,我不想说是几周年以遮掩我已老去的事实。为什么是小规模呢?但凡参加过多次的人都会明白。
刚毕业的时候同学聚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发起人往往是学习较好的同学或者是班干部,再往后几年,发起人大多变成了当年学习不怎么好的人。再往后几十年发起人可能是前些年组织者其中的任何一个,也有可能发不起来了。
参加同学聚会的人数和聚会发起人的变化,这是一个现象,容易被忽略的现象,能说明问题的现象。
组织者的身份在发生变化,从起初积极挑头的“学霸”到后来组织活动的“学渣”,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组织者的身份并没有变,组织者一直都是“混得好的”。
再说回来,前段时间这个同学聚会,不到十个人,一帮学渣坐在一起谈得风生水起,两三个学霸握紧筷子沉默寡言,听到别人说到生意上的事赶紧低头夹菜,又不忘竖起耳朵来开耳界…
说不下去了,就是这么惨。
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同学一聚会至少也得有二三十,学渣们很少去参加,因为上学时学渣跟这些人很少说话,现在反过来了,学霸们很少去,一堆学渣反客为主了。
所说明的问题就是:当初的学霸大都一头扎进格子间把日子过成平淡,而开着豪车谈着梦想的人却大多都是当初的学渣。
最近读到罗胖的一本书,叫做《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书中有一些想法很是赞同,对于闭卷考试(教育现象常态)来说学霸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对于开卷考试(社会现象常态)来说学渣往往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上学时考试,老师说不许抄,学霸考了90分,学渣10分。老师说开卷可以抄,学霸还是靠自己考了90分,学渣借助人缘或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了91分。
学霸干嘛不借助人缘这些?我在成为学渣之前也曾是学霸,我知道上学时的学霸很孤独啊!
为什么毕业后他们的身份会发生互换?下午和小黑跑步也在聊这个。
这个时代我们对外界的依存条件越来越多,对我们多样化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什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学渣往往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就是最根本的答案,因为学渣的多样化能力往往高于学霸!
在《就是想看你笑的样子》这本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所谓学霸,只代表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学习已知知识和应试能力比较强而已。并不代表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他们其他的能力也比别人强。
还有这么一张图:
学渣二对于最近火热的高考话题发表以上感想,没考好的小伙伴别太难过,曾经高考没考好的老伙伴也别太遗憾,路还长,学渣的保质期会过去,你终会发现,当年的学习成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高考其实也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