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的教育专著多是由一些前线的教育工作者撰写,写得都十分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这几天看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我看的第一本由家长写的书,水准十分的高,有十分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背景,里面列举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尊重孩子天性又不失控制性,自己是望尘莫及啊。
这位母亲的笔调轻柔,也写得十分平实,没有花里胡哨地雕琢,有的是事无巨细静静地讲述。我曾经感慨周国平的《宝贝宝贝》:怎么做父亲能够做到那种地步。现在又不禁要感慨一位母亲的伟大,而且这种伟大是一种平凡的伟大,爱孩子爱在自由里,不给孩子任何的枷锁,做父母最伟大之处就是至始至终默默的陪伴,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成长的瞬间,不插足孩子的发展,而实际上陪伴更是一种无为而治。
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中总有些对我感触或是启发特别大的地方,对我来说最想谈的当然是怎么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用书中的话就是“让孩子有书读,而且让孩子能够读到书”。
当然这句话的一个最大的前提是,有着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很难想象父母晚上要么是打麻将要么是看电视,可以感染孩子看书。所以父母榜样的作用重要。作者与她的先生每晚都是在客厅里看书,而且客厅是没有电视电脑的,放电视的地方是一个比较低的书架,书架下面是一块可以席地而坐的地毯,孩子随时可以从书架上拿书在地毯上看。
自己在大学期间家教,其中一户人家也是同样这样做的,我在辅导孩子,孩子的父母则在傍边看书,孩子作业做完就自己拿书看,看书的过程十分安静,相互之间很少讲话,俨然在图书馆。 孩子小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影响的,包括去书店看书,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氛围很重要,毕竟小孩子的自制力还没有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再来说说这句“让孩子有书读,而且让孩子能够读到书”。
首先是有书读,家里一定要有书,关键是要有适合的书,小的时候可以读读绘本,再大一点可以读读图文并茂的,再大一点最好是都纯文字的了,遇到不懂的字要教会孩子自己查字典,这方面家长不要太包办了。书的种类上我觉的不必多多规定,根据孩子的兴趣就好,不是说看名著看文学就帮助大,关键看孩子适不适合。还有就是带孩子去书店,那里小孩多,会相互介绍哪本书好看,也会追着哪本书看,孩子读书的选择余地也大点。作者早年在北京打拼,初期条件不好,所以她的先生经常会在一些二手书店称斤买书,那些书上也是尝尝写着其他小孩的名字,他们家最不吝啬的就是买书,买来一起看。
再者就是读到书,读到书就是能够让孩子在家中接触到书,随时想看书时能够找到书,他们的做法到处都是书,小的时候孩子爬来爬去,爬到哪里哪里就有书的影子,稍大一点就做了一些比较矮的书架,孩子随时可以取到,不像有的家庭将书束之高阁,家长不去拿,孩子也不去拿,书架是摆设,久了布满灰尘。我自己也是差不多,床边、写字台甚至讲台都有我的书,反正在学校只要我常常坐下的地方都可以接触到自己的书。里面作者的女儿由于从小阅读量大,到了写作的年龄,写起文章一点也不吃力,而且性格开朗,读书使人明智,更是丰富精神世界。
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不断夸老师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比如每天规定作业时间,先做完作业再游戏,孩子做作业会更加专注。比如画一个心愿树来体现孩子收获的过程。凡此种种,而我也一直觉得看过一些东西,有一样能够触动自己就够了。
而无论是阅读还是游戏,父母只是在陪伴,静静欣赏孩子的成长,当然父母在陪伴中需要创造一些有利孩子成长的环境,最好父母还需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