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笔记(五)
一、汉代书法家
汉初相国萧何订《尉律》,对两汉正字、书法教育、书写水平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善书者在入仕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1、各有风范的士大夫书家
杨雄:成都人,编《训纂篇》,续《仓颉篇》,提出“书,心画也。”指出了书法与书写者性格及思想情感的关系。
陈遵:杜陵人,其书写尺牍为当时的人收藏,这是民间收藏书法的最早记载。
刘睦:善隶书、草书。
曹喜:善篆书,后人将悬针、垂露法归于曹喜所作。
杜操:善草书,雄峻有力。
崔瑗:善草书,著《草书势》,善篆书。
崔寔:善草书。
张超:善草书。
蔡邕:大书家。正定《六经》,刻碑石。传世有《独断》、《女训》等104篇。善篆、隶,存世仅《熹平石经》残石,且存疑。
王次仲:此人生卒不详,其事迹也有多种说法,传其以隶草作楷法,应不确切。
刘德昇:传其造行书,应不实。
邯郸淳:六体皆工,其古文和篆书影响最大,以小字为胜。
2、专精草书的西州书家
张芝:书法史上第一个流派——草书流派的领袖人物。精草书,号称草圣,传为今草的创造者。凡家中衣帛,必先写过字后再洗净使用。主张“匆匆不暇草书”,即不轻易下笔,下笔必须成为传世之作。
汉代的笔很小,蓄墨量少,书写字字独立,笔画不相连续。张芝改良了毛笔,能连绵写字,与左伯纸、韦诞墨并称。
在汉代,书家并不能因善草书而入仕,所以草书家对书法的专研更多的抒发情感和追求艺术美,而非功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草书(今草)讲究萦带照应,字字连续以及周围形式布置。
张芝及其书法↓
在长安以西地区,还有一批草书家,有梁宣、姜诩、韦诞、田彦等。他们形成了草书的流派。
3、工鸟篆八分的鸿都门学书家
鸿都门学是灵帝以文学艺术与太学经学对抗的机构。专习辞赋书画,书法主要擅长鸟虫篆和八分书。
师宜官:尤善八分书,大小字皆精通。有《耿球碑》传为其所作,西晋时尚存。
梁鹄:善大字八分书。其人品不佳,备受士大夫攻击。传世有《孔羡碑》。此碑在清代评价不高。
鸿都门学对后世影响很小,其书法造作、僵化,很快湮没不闻。
二、汉代的书学
书法在汉代成为了自觉的艺术,相应的理论、技法、研究和批评著述逐渐产生。
1、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汝南召陵人,于100年撰《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用六书理论系统说解分析字形。共9353字。原本已经篡改,今通行的是宋徐铉校订,称大徐本。
许慎的《说文解字 叙》是比较系统的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记载资料。
《说文解字》起到了解读甲骨、金文的桥梁作用,成就堪称不朽。
许慎和说文解字↓
2、崔瑗《草书势》
《草书势》是今存最早的一篇纯粹谈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对草书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推断,即在隶书基础上,由仓促紧迫简略而成。
他对草书的描述是由隶篆的静态转为动态美。并将草书的关键“持引不发”描述为“势”。而“势”也成为汉晋以后的一种文体。
3、蔡邕的书学理论
蔡邕著有《篆势》、《笔赋》等书法著作。
《篆势》对篆文的发展历程、字形特点、笔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赞美。
《笔赋》对毛笔的制作、性能、功用进行了描述和礼赞。其文重点对毛笔完成教化的功能进行了颂扬,而对艺术功能仅一笔带过。
4、赵壹《非草书》
《非草书》为杂文体裁,对西州草书热泼凉水降温。对草书趋于艺术化而失去适用性进行了批判。并强调天资学问的重要以及个人气质、个性对书法的影响。这也是书法批评史上第一篇重要的文章。
三、汉代的书法用具
1、笔:
传蔡邕著作提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是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工具。
在传说的秦将蒙恬造笔前的1000多年,商代就已经用毛笔书写了。
在河南出土的商代遗址就发现了毛笔蘸朱砂写的文字。而最早的毛笔则是楚国时的毛笔。古代毛笔细长且顶端削尖,可将其插在发间,便于取用。
汉代的毛笔多用秋冬的兔毫,也有狼毫、兼毫。且笔头可更换。
前文述张芝善作笔,东汉的制笔工艺已非常成熟,可达到尖圆齐健四德具备。
2、墨
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用天然矿石作为颜料在陶器上作画。
汉代的墨为圆形或颗粒状,放在砚台上用研子研磨。传韦诞作“合墨法”,改良了墨的工艺。
3、纸
两汉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简牍和帛,但西汉时已经发明和使用纸。目前所知最早的纸是甘肃天水出土的纸质地图。另发现的查科尔帖纸是有字迹的古纸。
蔡伦用树皮为原料改进了造纸术,贡献巨大。后左伯对造纸术再次改进,生产出更适合书法的纸,堪称与蔡伦齐名。
4、砚
汉代的砚台多配有研子,典型的形式包括石板砚和三足圆形砚。
5、削
又称书刀,与笔以刀笔并称,用于刊削简牍上的错字。魏晋以后随着纸的普及而不再使用。
下一章将进入书法史上最辉煌的魏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