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大家对过年也没有那么期待注重,我小时候,对过年可是充满期待的。
一期待穿新衣服,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一般提前一个月左右妈妈就给买了新衣服,但是不能穿,放在衣柜里,没事就拿出来看看,心痒痒的,就盼着过年,可以美美地穿上身。
二期待压岁钱,那时候也没什么零花钱,特别喜欢过年走亲访友,因为会得到压岁钱,从最开始的五块十块,到后来的几十最多一百,一百也不是一张的,是一沓一元的,都是那种嘎嘎新的,甚至连号的票子,虽然大部分会上交,但总有点余粮,不过真的不舍得花,太新了。
三期待放鞭炮,从小年开始就陆续有人放鞭炮了,我家一般是27、8开始放,砸炮、大地红、二踢脚、串天猴,各种花炮。最开始都是妈妈买炮仗,十几岁开始我们就自己买,开始买500响的大地红,慢慢逐步加码到1000、2000、3000响的,我小时候不敢放那种激烈的炮仗,只放穿天猴和花炮。
那时候,进了腊月二十左右妈妈每天都陆续拿回来年货,有花生瓜子、糖果点心(开始是散装的硬糖软糖,后来有了成袋的不老林)、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鸡鱼、猪肉都买半扇……
三十那天妈妈吃完午饭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小鸡炖蘑菇、红烧鱼、煳肘子、炖排骨、蓑衣丸子、佛手肉、熏酱拼盘、皮冻、家常凉菜……,都是我家年夜饭的标配。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就拿出来花生瓜子水果,看春晚,那时候看春晚是除夕很重要的一个流程,妈妈边看春晚边包饺子,11点半下锅,12点准时吃饺子,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别提多美了。
我父母那辈小时候过年就更有仪式感了,妈妈说,那时候他们过年都是有固定流程的,叫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而现在呢?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过年没有了期待,平时吃啥过年吃啥,平时穿啥过年穿啥,大家对春晚嗤之以鼻,过年也没了仪式感,感觉就是放假,放假干嘛?就是躺在被窝刷剧、刷抖音、打游戏。唉,这还过年吗?我看该叫趴窝。
现在不叫过年,叫趴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