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每次参加培训学习都强迫自己认真记录。可能厌恶自己以前听课时的鬼样子了,要么哈欠连连、要么听完就算,一到交流环节就低头装傻,别人大胆向老师提问,问的好羡慕,问的坏鄙夷……浑浑噩噩的听课,不尊重老师,更不尊重自己。
决定不这么干了,无论任何形式的培训,站在台上的人一定有值得学习的特别之处,我一定得找到那个“特别”是什么。于是,之后听课,就认真听台上的老师讲,把内容做整理、归纳和提炼,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学习结束补充一些遗漏之处,再把笔记浏览一遍,“干货”部分重点思考,如果有机会和老师或者同行交流最好,如果没有,笔记中的疑问和重点部分,就算是一点小积累了。
听、记、标注、复习、思考、交流,有时内化为知识晶体,有时转化为一个实用的工具。我以为,这才是不辜负一次听课学习的最佳路径。
昨天听“新教育”的引领者江苏海门市吴勇老师的讲座,他提出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理念中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生活。
生活的概念大,吃喝拉撒是生活,读书写字是生活,与人交往是生活,悲欢离合是生活,那么“教育生活”,我的理解,它是一种融合,它让你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教育”过成像生活般自然而然,像生活般如影随形,像生活般无处不在。天天生活,处处都是教育。这里体现的是教育生活的智慧,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都幸运的地方所在,我们的生活闪烁着教育的光芒,不仅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
既是生活,它必然要“幸福”、“完整”。
怎样才是幸福、完整?
教师的幸福感从哪来?
完整包含哪些部分?
吴勇老师带来的“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和落脚点”,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只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才有可能找到“幸福”和“完整”。
这里提出“专业发展”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前两项不难理解,我始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甚至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不读书如何在荆棘遍布的人生丛林中找到方向和安全感?不写作如何将生活给你的那些稍纵即逝的预兆和启示抓住?
我个人正式的阅读史大概开始于2009年。都说生活是把杀猪刀,可这把刀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无动于衷的消磨和毁灭你的心性,2009年我才意识到这有多么可怕,于是准备在时间里奋起反抗,逼迫自己每个月买一箱子书来读,刚开始选书很痛苦,网上的书单浩如烟海,从哪本下手?不管,闭着眼睛凭感觉买,推荐书、畅销书、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书等等,就这样,不知道看懂没看懂,总之一箱子一箱子买,一本一本地读。
读书最美妙的体验不足与外人道,常常读完一本好书后,胸中的情感饱胀而丰盈,无人分享的感觉既孤独又甜蜜。思想起初附着在肌肤表面,而后深入血肉与骨髓,哪怕你忘了读过什么,但它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因为,人柔软的躯体的潜意识中会吸纳那些高贵的、善良的、纯净的东西。尽管你不知道文学里的照耀和滋养是什么,但你已经被照耀和滋养过了。
读的多了,写,就成了命中注定的出口。
胸中的情感是一股强大的心流,它涌动着要表达自己,所以,写作给了它们一个出口,那些强烈的感觉流淌出来,通过大脑、手指,成为文字,成为你自己生命的一个历史记载,它们无所谓写得好、写得坏,因为它们忠于你,来自你,成就你,爱你。
教师给的都是他们有的。
如果一个老师的教育生活中阅读和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他给学生的也一定是这种习惯和习惯带来的思考和改变;如果一个老师没有被阅读和写作亲近过,他最好能找到比阅读和写作更高级的滋养灵魂的方式,否则要么他的给予很贫乏,要么就是很糟糕。没有了给予,没有了教师自己,也没有了教育。
吴勇老师提出的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阅读与习作,还有“专业交往”,普通意义上的交往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与朋友、同事、亲人的交往,这里特指“专业交往”,怎样才算是专业?吴老师说:“就是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寻找尺码相同的人”。重点在“建立”和“寻找”,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动作是主动行动,不是被动划分。
“尺码相同的人”中“尺码”的标准是什么?从哪些维度去“建立”和“寻找”呢?今天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也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特征:
1.胸怀理想,富有激情和诗意
2.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
3.善于合作,富有人格魅力
4.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5.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6.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7.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
8.坚忍、顽强,不怕挫折
用每一条反观自己:
有没有教育理想?内心是不是足够强大?
是不是一个好打交道的人呢?愿不愿意分享?
心中是否有真爱?学习是口头的、表演的,还是真的爱学习,真的能学到
人类命运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命题敢接吗?它们和个体有什么关系?
也许现在没有答案,或者有很多做的不好,来世上走一遭,从起点到终点苦难重重,可谁能保证那些不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上帝布下的“预兆”呢?因为:
“你的心在哪,你的宝藏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