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自己“四十不惑”,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说自己到了四十岁时,就有点心明眼亮,不会动不动就对自己对社会有那么多的疑惑不解了。
圣哲如孔子尚且要到四十岁,才能拨开人世的迷雾,去拥有心明眼亮或叫头脑清醒,那我们平常人,该到什么年纪才能够“不惑”呢?
按理来说,能够不惑,才有可能叫性格成熟了吧,否则,又怎么敢说成熟呢?
能够不惑,才能知道什么言行是适宜的,什么言行是不适宜的,而不是自以为适宜,实质却不适宜,走出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步子。
能够不惑,并非就不会走错路,而是在走错了之后,能够很快发现,并修正过来,回到正确的道上。
或者,能够不惑,并非就知道什么样的路是正确的,更有可能是知道错误的路常见的有哪些,就努力去回避它们,以更大的勇气去尝试,去找到更正确的路。
能够不惑,才更有可能去认知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当成了可行,把虚妄当成了真实,执着于头脑中的种种假象,与真实的世界脱节了却不知道。人有一种天生的本事,可以把现实扭曲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如掩耳盗铃的人那样,自我欺骗,还感觉良好。
不惑的人,并非就不会自我欺骗,而是在自我欺骗时,能及时发现,并时刻警醒。
能够不惑,才更有可能去理解他人,否则,总是由“我”而外的,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言行,说长道短,难免偏激与狭隘。
接近不惑,真不容易,有人一生都无法企及不惑的高度。
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接近不惑,有没有检测的指标呢?
有!就看他是不是不容易烦恼。
一个总是被烦恼纠缠的人,大概率的是离不惑很远、离迷惑很近。
生活中,有两类人会远离烦恼,一类是傻乎乎乐呵呵没心没肺的人;一类是接近不惑的人。
到了三十岁以后,无论男女,都很容易觉得自己成熟起来了,头脑中逐渐有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但很少有人知道价值观越是鲜明的人,越容易烦恼不已,到头来,越不容易接近不惑。
一个连自己的烦恼都很难解除的人,又怎么敢说自己成熟了呢?
对照上述标准,生活中能接近不惑的人不会太多,真正性格成熟的人也不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