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c9答案
(一)
13.参考答案D
分析:“无”和“多”形成对比,“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旧,对仗十分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14.参考答案A(3分)
分析:“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恰逢惹愁的高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哀。
15. 参考答案:诗中的典型意象有“秋”、“青苔”、“月”、“笛”等,布满“青苔”的寺庙描绘出现实情境的荒芜萧条,“秋”夜“月明”,借一曲出塞的”笛“声,为诗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也传递出由思古而心生物是人非,人生无常之感慨。这些古典意像组合使用,为诗歌意境的营造起了决定性作用。(4分)
考点:这道题主要考究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分析:其中意象1分,至少写两个意象:对意象的简单解读1分:描绘了荒芜,萧条,渲染凄清气氛1分:情感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人生无常,时移世易等1分。
(二)
13.B
14.C
15 作者用“一范一韩人物”“汉家三杰”“拜将台”“怀贤阁”等典故,表达怀想先贤、追慕英雄的情怀;表现了对当今朝廷不知用人的愤慨;用“神州沉陆”“百二山河”“空指冲冠发”等典故,写出了作者面对国土沦丧又无力回天的忧愤之情。(写出两点即可,3分)数典并用,使作品意蕴丰富(言近旨远),委婉而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复杂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1分)
(三)
13.词牌(1分)
14.C(3 分)
15.以景结情(1分),友人远去,诗人长久伫立江边,只见清冷的江边景物(1分),传达出作者对友人深深不舍之情(1分),给读者以回味/给读者想象空间(1分)。
想象,虚写(1分);以景表意的含蓄美(景和意要写出。景用了比喻。)(2分);给读者以回味(1分)。(4分)
(四)
13.(1分)词牌名
14.(3分)B
15.(4分)①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如 “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
②反衬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再如 “隔烟村……鱼龙惊起”其“惊”字,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
③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 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一点两分,两点或三点四分)
(五)
13.挺拔耸立
14B
15作者开笔便让亭亭之松耸拔而起,展现出一副“突兀擎苍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气势。紧接着,连用两个“一何”,先慨叹谷风之凛冽,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叙松枝之苍劲,更显那松柏的“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然后赞美松柏在滴水成冰,万物凋零的凄寒严冬却依然端然挺立,一正一常,语势铿锵,正气凛然。结尾自问自答,点出松柏有本性后戛然收笔,意蕴深沉。诗歌气势激宕,语言不事雕琢而刚劲有力,读者于涵泳之际恍可见到,那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
(六)
14.(2分)D
15.(2分)C
16.(4分)李诗表达了对于唐代繁盛的留恋以及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惋惜与悲伤。本词作者远眺明陵,感慨明朝衰亡,(2分)借古伤今,流露出对清王室命运的担忧和哀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