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你是怎么走上瑜伽翻译之路的?听了那么多大师课,有哪些收获和变化?
变化之一,就是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我原来可是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啊。
最初接触瑜伽是因为内观。(关于内观今后再慢慢分享)十日内观,让我明白了自己想做的事,与身心健康有关,与改变潜意识有关。如何将内观与生活结合?如何“结庐在人境”,仍能修到“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瑜伽不仅仅是体式,瑜伽是从身体入手去改变意识。这与内观颇为相通。瑜伽又广受都市人的欢迎。这不就是我要找的结合吗?于是,作为瑜伽小白的我,成了瑜伽翻译。想通过翻译学习瑜伽。
开始工作后才了解,瑜伽翻译要了解梵文和很多专业术语。于是,我开始积累常用瑜伽词汇。最初还不能进课堂翻译,更多的是笔译。
有人问怎么入行。我认为,最快的方法就是先去听大师课上其他翻译怎么翻的。我当时旁听了几天理疗课。收获很大。觉得那个翻译词汇量好大。每每听到她说出甲状旁腺等我连中文都不懂的词时,在佩服之余,就赶紧记下来,回去查了记住。这也是《瑜伽英语》附录理疗词汇的最初来源。
最快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去做。感谢默瀚老师,在我去后不久,他就让我尝试翻译体式课。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翻译,他说Savasana我都紧张到没反应过来。好几次梵文词都是学生提示我的。下课后,我耷拉个脑袋往前走,默瀚老师走过来,笑着安慰我说“It’s actually not that bad”(其实没那么糟糕)。我想,没那么糟糕,就是一般糟糕了。嗯,我的瑜伽翻译之路,是从“一般糟糕”开始的。
当时,到处找瑜伽英语相关书籍,可无论实体店还是网上书店,都找不到。在网上搜到些资料,非常零散,不实用。于是,在提心吊胆地翻译的同时,我也开始积累瑜伽英语相关表达。常常是课堂上老师说了,我没听懂,然后才知道这个词我不会。如腹股沟groin,这种词在其他场合很少用,却是瑜伽里的常用词。很快,我的“瑜伽英语常用词宝典”越来越厚了。课堂上被老师“瞪”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没过多久,更大的挑战来了,我要开始翻译理疗课病理部分。
是的,我也要开始说“甲状旁腺”了!开始疯狂学习解剖学和医学词汇,听以前课程的录音,一路看着生词本直到进教室。过马路时都要回顾刚才在地铁里背了哪些词。因为得现学现卖,所以记这些词时特别投入,真是行住坐卧皆单词啊。这也是从高中就总结出来的记单词方法,利用零散时间,逐个击破。
由翻译体式,到翻译初级教培理论,到中级教培、流瑜伽、阿斯汤嘎、理疗、冥想工作坊、呼吸控制法、阿育吠陀、冥想师资培训、印度游学团、孕产瑜伽、维尼瑜伽、昆达里尼瑜伽、高级教培、瑜伽峰会…… 密集的课程翻译,让我快速成长。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
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大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耐心。翻译全天课程非常累。因为口译要全神贯注地听,一秒也不能走神。翻译一天不仅口干舌燥,更会因过度用脑而头疼。我累的时候,脾气就不好。下课后,常常有很多同学问很多问题,我有时会表现得很没耐心。但是博格老师,在讲了一天课后仍精力充沛,总有要回答学生问题到半夜12点的架势。他那份耐心和对学生真诚的关心,让我感动和汗颜。在这里向曾经被我没耐心的态度伤过的学生道歉。
大师们也教会了我,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我曾因为多次翻译理疗课觉得重复无聊。于是问默瀚老师怎么办。他说,你总想着自己,就觉得无聊。下面的学生是第一次听,你考虑如何帮他们学到知识,就不无聊了。我尝试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每一次翻译,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收知识,而不是关注自己翻译得如何,自己有多累。果然,无论是翻译效果还是我的感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如,翻译维尼瑜伽课程,我不仅在课堂上学到很多,也在翻译一对一咨询的过程中深受触动。我发现,和很多人相比,自己的那点儿困难简直不值一提。维尼老师常常在指出学员的问题时,也顺便带上一句:Catherine, you have the same problem. You have to open your heart!(你和他有同样的问题,你得打开自己的心!)很感恩有这样的机会,翻译的过程,也成了我自身的疗愈之旅。
当然,我并不认为,在大师身边“熏”久了,自己就也会成为“大师”。阿难尊者在佛陀身旁那么久,还是要靠自己修行解脱。真正的进步,必须靠亲身实践。瑜伽翻译的过程中,我对瑜伽理论和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实践方面,还很欠缺。
如何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如何做到维尼瑜伽老师所说的打开内心?与人分享应该就是重要的一步吧。
我,能分享什么呢?
目前最有把握的还是英语。约两年前,就有人想要找我学习瑜伽英语。想开课却没有教材。于是,我又想到了自己的“瑜伽英语生词宝典”。对啊,没有现成的资料,为什么不自己编一本呢?
落实的过程远比想象得艰辛。靠记忆总结、查资料核实、反复修改、向老师请教、咨询他人意见、将20个体式的英文听写并翻译出来、总结词汇、最后校对排版设计封面、录配套有声书……《瑜伽英语》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册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终于成型。
很多朋友反馈说书很实用。我很高兴,因为现在,大家不用像我当年一样,只有每次课堂上翻译出了问题,才知道自己有哪些词不会了。
第一版的书是首次尝试,仍有不完善之处。如不方便携带等,一些内容也需要略作调整。一年之后,在翻译了更多课程和我自己也参加了教培后,我将书中原来从头到脚说体式的方式变成了从脚到头,并增加修订了一些体式口令,明白了体式禁忌比功效重要,将梵文体式名称分类总结,还加入了其他常用梵文词汇,将书做得更便携,换了封面,配上更精美的印刷……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他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修订这本书,我连续好多天没出家门。从早上八点多弄到晚上11点,在电脑前一个词一个词地改。家人甚至以为我不在家,因为我在屋子里一整个下午,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原来在家一天也憋不住的我难以想象的。也许是高强度的翻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也许是瑜伽的熏陶让我能更好地独处了。也许,只是因为,书中分享的那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发现的快乐,源自于做任何事情,我都能尽最大努力。
愿我们,都能享有这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