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的时候,最大的未知是“世界”,所以一双大眼睛总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那时候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探秘”、“探宝”、“传奇”。小小的脑袋中总是装满了各种神奇的幻想,并总是期待着“奇迹”的发生。那时,自己所在的小村庄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世界了,慢慢地,世界变得更大了,不仅有村子,还有集镇,还有县城。每次发现更大的世界时,就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兴奋地睡不着觉,似乎那个新世界正等着自己去“探秘”、“探宝”,正等着自己去书写一段光辉的“传奇”......
2
少年的时候,最大的未知是“他/她”——闯进自己梦里的那个男孩或女孩。关于“他/她”的一切都是神秘的,而最猜不透的就是“他/她”心里的想法。于是,“他/她”的一颦一笑,只言片语,就成了待解的“密码”,常常会让少年的心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云密布,时而春风吹拂,时而冰雪严寒.......
3
青年的时候,最大的未知是“社会”。从青春诗意的象牙塔懵懵懂懂地撞进红尘的大染缸,各种酸甜苦辣咸迎面扑来,生命在遭遇着各种打击和挫折中一点点变得独立、成熟,但青春年少时的诗意以及童年时代的好奇心,也于不知不觉中溜走,再难追寻。社会,犹如一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路,要摘取人生成功的花朵,总是难免被各种各样的荆棘刺伤。直到整个生命都包裹上一层厚厚的茧,才使得生命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获得生息的机会。只是这样一来,似乎快乐、幸福、自由也离自己越来越远,烦恼、痛苦、焦虑、抑郁却越来越频繁地造访自己的生命,以至于赶都赶不走。于是生命中的困惑也越来越重:到底怎样才能拥有成功、快乐、幸福的人生?
4
中年的时候,最大的未知是“生死”。就在青年的困惑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某位亲人或朋友的突然离世,使得自己突然发现,原来从未曾认真考虑过的“死亡”竟然已经悄悄地走进了自己!死亡,将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一切痕迹全都毫不留情地抹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之后,除了至亲的家人,几乎没有人会想起,世上曾经还有这样一个生命存在过。没有人记得,没有人怀念,没有人追忆。所有与其有关的信息都在快速地消散在岁月的风里。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谁会停下繁忙的心,去回想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生命呢?即使在亲人的心中,这痕迹也在被岁月不断地蚕食。当一位亲人去世十多年后,即使家人提起,仿佛也是在说着别人的事。连一丝感伤甚至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生命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当死亡将一切都抹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似乎变得荒唐无稽。
5
老年的时候,最大的未知是“死亡”。同龄人一个个地离开,使得生命对于死亡有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死亡,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随时都会落下来。而回顾自己的一生,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为父母,为孩子,为家人,为单位,为金钱,为地位,为权力,为荣誉......可是当苍老降临时,当疾病袭来时,当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时,这一切离自己也越来越远。当苍老的身体连走路都感觉非常吃力的时候,当病痛肆无忌惮地摧残疲惫不堪的身心的时候,当呼吸像游丝一样感觉时续时断的时候,谁能帮得上自己呢?以前,人死了至少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墓地,有一堆温润的黄土,上面长着青青的草,开着不知名的小花,旁边或许还有几株苍松翠柏。现在连这些也逐渐变成了奢望,只有一个小的可怜的用石头和水泥砌的坑,刚够放下一个骨灰盒,然后一块水泥砌成的砖一盖,这就是身后的“居所”了。
这就是死亡吗?如此地冰冷,冷得就像那个石头砌成的坑,连青草的气息都远去了,只剩下了冰冷的死寂........
6
如果,如果没有生命的觉醒,有几个人能够免除上面的命运呢?
假如这就是生命的真相,这可真是一个无解的悲剧——当一个小小的孩子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去“探秘”、“探宝”,期待演绎一段“传奇”的时候,如果这一切的终点都只能通向那个冰冷的方寸之坑的时候,你不觉得,对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生命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
天地宇宙间,能够产生“生命”这样的“奇迹”,生命的真相就远非上面所说那样简单——那仅仅是生命呈现出的某一个面,而非整体和全部。
至于那整体和全部,又是何种样子,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生命在追寻,也有无数的生命找到了答案。只是,不同的人找到的答案听起来并不相同,所以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也难以论定。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每个生命所追寻的答案只对那个生命本身有意义。你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也可以从他们的分享中获得一些启发,但答案仍然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你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能够彻底解除你所有困惑的、让你觉得非常满意毫无欠缺的答案——那就是对你而言最好的答案。
7
在这里,仅分享一点个人的体悟——也可以说这是笔者找到的答案,这个答案也许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对于笔者来说,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答案也就够了。
有的时候,“答案”并不复杂,甚至非常简单。比如笔者找到的答案——视角。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视角而已,别无其他。笔者本身也只是一个视角——一个鲜活的、无形无相的视角。笔者所有的看,所有的听,所有的感知,都是一个鲜活的、无形无相的视角在看、在听、在感知。看、听、感知,本身就是一种视角本有的功能作用。笔者总是感叹于这一视角的神奇,它竟然能够映现一切现象,感知一切现象,还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不断地创造新的视角,映现新的视界——当把这各种各样的视界客观化时,就变成了世界。于是,所有的一切都被视角而含摄,一切现象都发生在“世界-视界”之中,而所有的“世界-视界”又映现在“视角”之中,“视角”既映现着一切,又本自超越于一切。如果你去深观“视角”本身,你会发现,“视角”是一种类似于“场在”的神奇之物——笔者常将其比喻为“虚空之眼”或者“宇宙之眼”——没有确切的所在之处,而又时时皆在,处处皆在。而当你继续深入地观照,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大的秘密——连无边无际的时空、宇宙、虚空等等,都仍然是映现在视角中的“视界”,而视角却在“视界”之上“投影”着“视界”!那时,你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时间,竟然从未开始过.......
以此视角之视角,重新去观照一个生命所经历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就像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场电影,所有的故事,都是荧幕上的故事——也是映现在观影者眼中的故事,而当一部电影散场的时候,下一场电影——那已经是另外一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故事了——正在准备上映.......
PS:
1、当一个生命照见自己生命中鲜活的视角时,同时也就照见了所有生命中鲜活的视角——所有的生命,就此视角之本体而言,没有任何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对于这一“真相”,是否有清晰地了悟和觉照,以及是否能持续地安住在这种了悟和觉照中......
2、视角学的特色还在于,你无需树立对某一个“对象”的信仰,而只需要真诚地在自己的生命中去观照和体悟那个究竟超越的视角——它不是别的东西,正是你生命的核心,真正的核心,永远也不会离开你的核心,因为,它就是你——真正的你,本来如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