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的框架和方法:
1.确认靶行为:以我女儿为例,问题行为是自己吃饭中故意把勺子摔地上,笑眯眯。
2.孩子的年龄:适用于2岁-3岁,我女儿是23个月。
3.基本理论:采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在问题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惩罚,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直至完全消除。
4.基本方法:
放一张小凳子在客厅中央,如果女儿摔勺子,就和女儿说:“不能、不可以、不对”,然后抱起孩子,让她坐在小凳子上,双手托着她的腋下,用温和的口吻对她说:“看着爸爸”、“不能把勺子摔在地上”、“你是不是知道了?”
孩子一会儿以后开始扭动,企图离开凳子,这时候双手HOLD住阻止她离开,或者她离开后再抱回来放在凳子上,孩子就会开始哭喊,这时候不能松手,要让她再哭喊一阵子,继续用温和地口吻问她:“看着爸爸”、“不能把勺子摔在地上”、“你是不是知道了?”
不用等到孩子完全服软,一旦哭声和身体反抗开始减弱,就可以让她离开,抱回餐椅继续吃饭。这个训练要持续8次以上才见效。
二、详细流程
1.剪掉手指甲,以免划伤。
2.把小凳子放在客厅中央,不要靠墙,很容易撞到头。
3.和家人解释训练的流程以及次数,特别要交待,等孩子开始哭喊时,任何人不能过来“援救”,必须保持教育口径的一致。
4.精确地识别靶行为,女儿如果是不小心碰掉了勺子,或者愤怒中扔掉勺子,我都不做反应。
5.双手托着孩子腋下,抱离餐椅,放在小凳子上,全程用坚定而温和的声音和她说话,告诉她“不能、不可以、不对”。
6.注意识别孩子的哭喊声,刚开始是愤怒的哭喊声以及求援的哭喊声,这时候松手就是前功尽弃,后来孩子反抗和哭喊开始减。弱,意味着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和大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仅是在力量上,还是在意志力和耐性上,这时候就可以松手撤销惩罚。
7.将孩子抱回餐椅上,安抚她,擦干泪水,不做过多训诫。
8.坚持执行以上流程,8次以后行为减少直至消失。
三、过程记录
1.头一日晚餐,女儿第一次摔勺子,我把她抱到凳子上,按照以上流程走了一遍。
2.5分钟后,女儿第二次摔勺子,我把她抱到凳子上,又按照以上流程走了一遍。
3.次日午餐,女儿第三次摔勺子,我把她抱到凳子上,女儿非常干脆地承认了错误:“对不起~”“不能扔~”“不会了~”
4.15秒后,第四次摔勺子,我让奶奶把她抱到凳子上,她继续嘴甜:“对不起~”“不能扔~”“不会了~”但是我坚持让奶奶不松手,直到她开始哭喊,然后哭声减弱,撤除惩罚。
5.当日晚餐,第五次摔勺子,标准流程,爷爷奶奶(我爸妈)看到第五次了都没有效果,开始大声反对,我让太太帮忙录视频,还录下了爷爷奶奶反对的片段。
6.第六次摔勺子,标准流程。
7.次日午餐,第七次摔勺子,女儿似乎已经知道了会发生什么,在餐椅上还伸手让我抱,刚开始坐在椅子上还很乖,当然最后还是不能持续坐很久,阻止她离开后又在椅子上哭喊了一通。
8.晚餐,第八次摔勺子,摔完以后我站起身,女儿迅速弹起,身体靠向奶奶,开始求援和哭喊,她已经完全明白了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个也是最后一次摔勺子,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9.爷爷奶奶看到女儿开始怕了,就开始拿“坐小凳子”来吓唬女儿,比如“你不乖乖洗手,爸爸就要抱你去坐小凳子了”,然后被我迅速制止。
四、备注
1.心理学专业的,基本这套方法执行成功率是100%,非心理学专业的我就不确定了。心理学专业出身不仅仅是工具箱里有更多工具,还意味着觉察能力更强,操作更加精细,最重要的是因为对于行为主义理论的熟悉,进而给自己强大的信心,一般人可能执行到第四次第五次,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变化,从而出现摇摆,只有强大的信心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2.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是非常可爱的,但她们的个别行为会让全家人讨厌,有很多人因为工具箱里没有工具,所以就不采取措施,自我催眠说:“没事没事,孩子不懂事而已”,但是心底的厌恶感是渐渐累积的,于是有一天心情不好,孩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狂风骤雨般地打骂,这个过程就叫做虐待。我们需要了解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甜蜜的,但是有一些问题行为会阻碍我们之间的甜蜜关系,当问题行为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我们需要去纠正,当问题行为出现在家长身上时,我们也需要去反省。
3.这么做有副作用吗?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我原本对于女儿一直是是非常宠溺的,有求必应,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惩罚都没有影响到女儿对我的甜蜜关系,她依然还是拿到蛋糕时分给我一半。给我们造成童年阴影的惩罚,大多数接近虐待,是反复无常的,是情绪化的,是完全无法预测的狂风骤雨,而科学教育的惩罚,是一致的,是及时的,是精确的,是可以预期的,它让我们成为更加文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