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万能模板”,让问题查摆见真章
“学习不够深入”“创新意识不足”“联系群众不够紧密”……这些似曾相识的表述,常常出现在各类自查自纠材料中。看似点出了问题,实则放之四海而皆准,谁也看不出究竟是谁的问题、具体有哪些问题。这种用“万能问题”应付查摆的现象,让本应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沦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更会侵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勇气”,正是提醒我们:问题查摆容不得半点虚功,唯有撕掉“万能模板”的伪装,才能真正找准病灶、药到病除。
“万能问题”的盛行,本质上是“避实就虚”的逃避心态在作祟。有的干部面对问题查摆,首先想到的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而是“怎样说才不得罪人”“如何写才安全过关”。于是,将共性问题当个性问题,用模糊表述代替具体事例,把“小毛病”说成“老问题”,看似态度诚恳,实则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这种“鸵鸟心态”的背后,是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怕暴露短板影响评价,怕深挖根源触及利益,怕整改落实增加负担。殊不知,回避问题只会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表面的“平安无事”,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就像医生问诊时,患者若故意隐瞒症状,再高明的医术也难断病因,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
“万能问题”的滋生,也与“重形式轻实效”的评价导向脱不了干系。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查摆变成了“文字游戏”,材料写得越“规范”、措辞越“标准”,越容易获得认可;反之,那些敢于直面具体问题、刀刃向内剖析自我的材料,反而可能因“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被打回。这种“以材料论英雄”的导向,催生了“模板依赖症”——既然照抄模板能轻松过关,何必费力气自查反思?久而久之,问题查摆沦为“走过场”,自查自纠变成“自说自话”,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对解决问题毫无助益。正如有人调侃:“年年查摆同样的问题,年年都是同样的整改措施,明年继续查摆同样的问题。”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主义,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会消解群众对工作的信任。
破除“万能问题”的积弊,首先要筑牢“真查实改”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问题查摆的意义,才能跳出“模板思维”的窠臼。要明确:自查自纠不是“闯关考试”,而是自我提升的“契机”;不是给上级“交差”,而是对工作、对群众负责的体现。各级干部应树立“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回避问题”的理念,像医生给自己“体检”一样,敢于拿起“放大镜”看细节,用“显微镜”查根源。比如,谈到“学习不够深入”,不妨具体到“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停留在文件表面,未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说到“创新意识不足”,可以细化为“面对电商销售难题,仍沿用传统推销模式,未尝试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唯有把问题摆到“明处”,把根源挖到“深处”,才能让查摆有意义、整改有方向。
破除“万能问题”的积弊,更要健全“求真务实”的评价机制。要改变“材料说了算”的惯性,把“实效”作为衡量查摆工作的核心标准。一方面,评价时要看问题是否具体——是否有具体事例支撑,是否点出了工作中的堵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看整改是否落地——查摆出来的问题有没有制定针对性措施,措施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群众是否感受到了变化。对于那些照抄模板、敷衍了事的,要坚决打回重查;对于敢于直面问题、切实整改的,要给予肯定鼓励。同时,要畅通监督渠道,让群众参与到问题查摆和整改评价中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整改”,他们最有发言权。只有让评价标准向“实效”倾斜,才能倒逼干部摆脱“模板依赖”,真正把问题查深查透。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问题查摆是改进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如果这一步走虚了、走偏了,后续的整改落实便无从谈起。摒弃“万能模板”,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以“真查实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才能让自查自纠真正发挥作用,让工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最终赢得群众的认可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