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圆,饼香情更浓——写在中秋赏月后对月饼的思考

中秋之夜,银月高悬,家家户户的桌上总少不了一盘圆润的月饼。现如今月饼早已超越了普通糕点的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维系亲情与乡情的重要载体。这一枚小小的月饼,承载的不仅是甜蜜的馅料,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团圆的执着,以及我们对文化记忆的一种传承。

月饼的发展历程,恰似一部微缩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从物资匮乏年代的散装月饼,到改革开放后境外月饼的涌入,再到本土品牌的崛起,月饼的包装、口味、营销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但人们对团圆的情感和需求始终未变。地方月饼之所以能够成为江西人乃至全国消费者青睐的品牌,正是因为它准确把握了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用现代审美重新诠释传统味道,让月饼不仅是食品,更成为了传递情感的精神纽带和精致载体。

传统文化需要物质载体来实现代际传承。正如我们的回忆,儿时父母准备好散装月饼祭月,长大后自己为子女选择月饼办酒席等等。“滕王阁月饼是我们南昌人的月饼”、“乔家栅也是我们江西人的品牌”,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这种地域自豪感并非简单的消费选择,而是地方文化认同的具体表达。这种消费行为变化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延续。月饼作为中秋仪式的重要道具,通过家庭仪式得以“活化”。一家人将月饼供奉在桌中央,共同祭拜月神,这个场景跨越时空,连接起了古人与今人、先辈与后代,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了流动的精神传承和生活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的地域认同感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当消费者选择本地品牌时,他们不仅在购买商品,更是在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地域角色,践行着一种“舌尖上的文化认同”。这种基于地域的文化认同,在全国化甚至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反而显得更加珍贵和必要。月饼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正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团圆叙事的一部分。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尽了人生的无常与遗憾;正因如此,人们才应更加珍惜团圆的美好时刻。中秋仪式和月饼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对抗分离的文化实践,通过定期的集体仪式,人们暂时超越了时空限制,暂时获得了团圆美好的时刻。

当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商业化争议不断,很多成功的案例表明,商业化不一定导致传统的消解,反而可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契机。当传统月饼遇上现代包装设计、品牌营销和质量管理,不仅没有失去本真性,反而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平衡——商业运作不应削弱文化内涵,而应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月饼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不断演进的活水。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就像现在的月饼既保持了传统月饼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和审美,这种“守正创新”的模式值得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借鉴。

月圆是年年,饼香传代代。每当中秋时节,我们品尝的不仅是月饼的甜香,更是文化记忆的味道。月饼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传承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一盒月饼、一次团圆、一段记忆中完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份跨越千年的中秋祝愿,正因为有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团圆月饼的陪伴下,而始终鲜活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代代相传,永不褪色。(南昌刘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