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

                                缺失的……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动物笑谈》,作者发现,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总是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并且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她;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水鸭,总是极其羞怯,难以接近,一出壳,就赶紧逃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

      这能让人产生那个什么问题呢?也许觉得没什么问题,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

      作者生出疑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作者着手做实验。作者让麝香鸭孵水鸭蛋,小水鸭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让农场的大白鸭代孵,那些小水鸭高高兴兴地跟在大白鸭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

      推测一下为什么?

    试试看看七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合理推测一下。

    推测(预测)、联想、想象,作为读书方法,这些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出现。(一开始,也许学生能够开动大脑思考就行。就农村我们的现实来说,学生的思考力越来越差,这与孩子从小接触的各种媒介、从事的游戏活动、家长引导密切相关。相信孩童时不同的游戏,对孩子的思维、性格、行为都会有不同的影响,无法简单断定孰优孰劣。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学生的思考力真的是在倒退。在需要思考问题有自己见解、理解文章内容自己表达、想象文中情节画面等思维活动时,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明显不如之前的孩子。)

      如何对这些思维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不容易。推测、联想、想象,都需要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离不开自己储备的科学知识、理解能力、正确的认知方法等。比如,预测故事的发展,要能正确把握人物特点,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等等,这其实是极大的挑战。比如续写《喂——出来!》,就需要了解文中写到的每一种污染物的危害,写出来才能合理,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科学知识的储备。推测、联想、想象,不是凭空闭门造车。“合情合理”,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一点都不简单。没有这四个字,七年级八年级课本上要求的所谓培养科学精神,只能是空中楼阁。

        来看作者的推测。家养白鸭和麝香鸭,长相大相径庭;为什么小水鸭会跟着大白鸭而逃开麝香鸭。大白鸭叫声和水鸭一样--因为农场的家鸭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在驯养的过程中,野鸭羽毛颜色和身体形状都已大变,但是叫法还保持原样。

      作者得出结论:小水鸭是被大白鸭叫声吸引,才把大白鸭当作自己的妈妈。

      作者还亲自验证。

      用人工孵卵器孵化小水鸭,小水鸭一出壳,羽毛刚干,就学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它们。果然,这些小鸭子信任地望着作者,让作者用叫声把它们带走。作者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为什么要唠叨这些?

      因为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能理解这个由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测,验证的过程。

      学生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这种意识!

      《海底两万里》里有一个情节。尼摩艇长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中有些相同的鱼类,便推想红海地中海是否相通。如果相通,红海的水流会流向地中海,因为红海海面高于地中海。于是在苏伊士地区捕些鱼,套上铜环做标记,后来在叙利亚海岸捕到这种带铜环标记的鱼。于是驾驶“鹦鹉螺”号,发现了“阿拉伯隧道”,证实了自己的推想。这情节完全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大胆,写得合情合理,令人叹服。

        比较一下,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学生缺失了什么?问题意识、科学精神!为什么?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是不是做到了?

      假期看了部美剧《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电视剧。

      看了这个,非常生气。

      不是因为切尔诺贝利事件。

      《切尔诺贝利》让我真实认识到核辐射的危害。有一个镜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后,消防队员来救援,一名消防队员用手拿起一块碳芯碎片,很快,手就烂得血肉模糊。他用手摸了腿,腿随后也烧烂了,痛苦离世。核辐射的危害可想而知。

      可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师用书上,《邓稼先》一课教学资料里边,竟然有一则资料说,一次实验出了问题,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用手拿起原子弹碎片检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2007年8月第2版118页)是选自2001年6月25日的《北京青年报》上的资料。

      这可能吗?

      邓稼先是伟大的,这毋庸置疑的。无论写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资料也不应当这样不尊重事实啊!真是太过分了!这是要怎样引导教师与学生啊?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气愤了很长时间。

    不培养科学精神,也不能这样信手涂鸦,瞎编乱造啊?至少,能不能实事求是?

      想想我们的《地雷战》,有关地雷的一些情节,符合实际情况吗?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不是太欠缺了。从小到大的课本上,有没有因为需要,不顾实际情况、不符合科学事实、不够严谨的地方呢?(《白衣天使》中有关死亡率的数字真的符合实际吗?)重视道德熏陶感染,是不是忘了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实验验证。《动物笑谈》中,学生不能理解作者的做法,也不能理解作者试验验证的科学性,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非常注重主观修为,品德教育。

      科学精神思辨精神,探索世界,不也非常重要吗?

      最简单的,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合情也要合理,行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一周,线上教学在很多地方开始正式实施。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适应吗?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近日...
    123一缕阳光阅读 213评论 0 0
  • 疫情期间,关于线上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0-03-06 在这样一个学生不能正常上学的特殊时期,开展网络直播...
    123一缕阳光阅读 356评论 0 0
  • 投资赚钱的五条真谛 《富爸爸提高你的财商》中,介绍了五种普通人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财商的方法,通过系统的阅读和整理,回...
    英吉阅读 281评论 0 0
  • 东北苗木微信: wy18747526042 2000亩,其中油松900亩,樟子松1100苗。 wy
    林木全行业资讯阅读 759评论 0 0
  • 1994年,网景公司(Netscape)发布了Navigator浏览器0.9版,但是刚开始的Js没有继承机制,更别...
    雷神的铁粉阅读 54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