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人寓言:关于认知的四个阶段——读《理想国》之一

图片来源:当当网


书名:《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

成书时间:公元前4世纪

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在人类学习的过程当中,讲故事远比讲道理有效的多。人类智慧的精华,很大部分是通过了一个个故事,被记忆、理解并且保存了下来。

《理想国》无疑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讲了些什么,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也许不甚了了,但书中关于“洞穴人”的那个寓言故事,很多人都听过,此处再做一介绍。

这个故事,出现在书中第七卷的开头部分。至于为何出现在此处,当然是书中内容安排的需要。那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柏拉图,他讲故事之前,在说什么?

“理想国”的建立离不开所谓的“哲学王”(两者相辅相成),这个(些)人,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便是他的认知水平,必须通达那些根本理念(正义、美、善)的“本身”(或称“实在”、“真实”、“本质”),这个“本身”,“作为哲学用语,常常意指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理解的某事物……”P245(注解)。这一抽象了,便不好理解,在我看来,相当于去掉所有的“相”之后,留下的那个“空即是色”。

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柏拉图将人的认知过程,大致分成四个阶段——像、物、理智、理性(前两者对应书中的“可见世界”,后两者对应“可知世界”P271),这个过程,正是所谓:由虚到实、由假到真。

书中内容的安排非常自然。第六卷的末尾,便提出了关于“太阳”的隐喻。

正因为太阳赋予了视觉以意义——太阳给出了整个可见世界的真实的样子,太阳与可见世界,如同善本身与善的各种表现之间的关系(书中的“善”,不好理解,那不同于“做好事”,大致可以理解为康德的“绝对命令”)。于是,太阳便成为了那抽象“实在”的具象表现,“看见太阳”也便成了认知上升到了善“本身”(“理性”阶段)的一个隐喻。

然后,作者讲了那个“洞穴人”的故事。

故事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总结几点:

首先,故事中出现的:洞穴后壁上的影像、外人手中举着的物体、火光和太阳,这四样分别代表了像、物、理智和理性,对应于认知的四个阶段。

其次,那一位被带离洞穴,看到了太阳,便指代“他看到了‘真实’”,也即“理性”的阶段。

第三,讲完故事,柏拉图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一个观点——教育的实质,不是往对方头脑中装东西,而是引导其远离虚假,“转向”真实(如同转身的“洞穴人”一般)。

看到此处,不禁莞尔,这是多么完美一个西方版本的注解——“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024.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