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歌,也是一部电影。
先说歌曲,beyond的代表作,说的是对平等自由有着执着追求的黑人领袖,也就是前几天刚刚去世的曼德拉。我本该再加一些敬语,但其实 我哪有对他有多么强烈的崇敬之感?我对他唯一活生生的记忆就只是四年前南非世界杯时,有那么一位老人,传说中的伟人——上个世纪整个世界都在抗争奋斗、挣扎求生的年代里熬过来的人。这儿些个修饰语就只是为了包装,这位曾经出现在书里,曾经完全符合我对“伟人”的定义,亦如先生、甘地。唯一不同的是,曼德拉仍然活着,并广义上迎接、见证了终生奋斗的“文明世界”。这对我个人而言是很奇妙的感觉,因为通常意义上,我定义的“伟人们”都只出现在书里,听传说、听故事,继而逐渐接触、感受、试着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理想。
奇妙归奇妙,并没有触动我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一路而来的抗争。没有国际大局眼界的我,实在对国外的历史不怎么感兴趣。想当年(这个词好讽刺……),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趣最浓时,也因为完全不熟悉印度历史而不了了之。
几天前,手机短信新闻报道曼德拉因病去世时,我正在上班,只看了一眼,漫不经心、事不关己地扔在一旁。我都能想象当时自己的冷漠就好像从未听说过这么个人,脑子里能冒出来的也就一个“哦” 。天知道,我有多讨厌别人给我这种反应,而我居然用在了知悉死亡消息之后。
曼德拉没有继续坚持到下一届世界杯,就这么与世长辞,而整个世界依然伤痕累累,每个国家还是困难重重。上个世纪的“伟人们”离开之后,我们将被谁领导,被谁拯救?一两百年之后,书里写到这个时代的“伟人们”又会是谁?凡夫俗子如我,又将被塑造成怎样的信徒、支持者、追随者,抑或是等待英雄降临的可怜虫呢?
战争?革命?还是,世界从此就这样了呢?革命的过程也许就是先死亡再重生,战争亦然。所以从字面意思解读“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听着就觉得肃然起敬。
扯得过于空泛遥远了,再说电影。这部带有很明显的“主题先行”意味的电影,因为演员阵容之强大,却表现实在平庸,实在大失所望。凡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港产片里所有想到的主角、配角,脸熟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曾经风靡一时、如日中天的演员们都露了个脸——当然,如今仍然活跃影视圈的一哥一姐们自然不会屈尊至此。
剧情设置,角色定位,矛盾设定,放在今天来说,实在显得有些简单(那些超级无脑、纯粹炫技企图揽钱的大片除外)。不过联系演员阵容, 想想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似乎绝大多数都是这样明确的正邪对立,有意淡化的政治立场,甚至不流畅、生硬的感情戏都如出一辙,这应该是从内到外的,完全意义上的怀旧片了吧。再看看度娘对此定义为“香港青春热血动作巨制”,与电影内容相符合只有“香港”两字。没青春,不热血,动作戏全是TVB武侠剧即视感,巨制……就演员阵容来说也就刚刚及格而已。
但这个主题很好,好到就为这四个字,也值得我扯个淡。
清末民初有关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最刺激我神经线的,一是《十月围城》,一是《走向共和》。前者想再多看几遍,但悲凉得心里发怵;后者再多看几遍,也觉得难表我对这个伤痕累累的国家的历史之……兴趣。
最后就是这部电影里“黄金峡”的设定。每个人骨子里,反正我骨子里是有这种想象的,有这么一个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我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好像要求的是全文背诵。
现在的我回想起当时,竟有这样的记忆:当时的我一定嘲笑过陶渊明的“天真”与“愚昧”,好显得自己有多么的符合实际。
我怎么也忘不了那道课后习题里,要求重写结局,我交上的作业竟是毁了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