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我们试图按照这个标准来修剪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实是,我喜欢语文 她喜欢数学,我性子急,她火烧眉毛也急不起来,我喜欢独处,她喜欢群居。我终于明白,孩子我所生,却与我不同。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 接受属于她的“长”和“短”,是我作为妈妈的第一次成长。
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经验可借鉴,摸着石头过河。如果真的要来个总结,遗憾比较多。比如她现在的那个握笔姿势真是一言难尽,费劲还挡视线。天天在眼皮子底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那个样子的,试图补救,洪荒之力也无济于事之后,我只有给她说:以后你的孩子学写字的时候,请一定教她好好握笔!
还有一件最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在她两三岁的阅读敏感期,因为忙于工作我没有花很多时间陪伴她阅读,错过了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机。记得当时每天下班回家,小小的她都会拿着一本大大的书走过来指着书里的字对我说:妈妈,你给我讲讲这里说的什么啊?而我总说,宝自己去看好不好,妈妈现在还有工作要处理。。。现在每次回想起那双充满期待渴(妈)望(妈)知(陪)识(我)的大眼睛我就想时光倒流回去重新来过,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后来的情况就是书买得不少,却读得不多。
也是歪打正着,那会儿我没空陪她阅读的时候,就常常让她听书,睡前故事嘛,本意是希望她听着听着赶紧睡着,谁知越听越清醒,一会儿一个问题,有时候还一个人笑得在床上打滚!(事与愿违的夜猫子养成记)。刚开始大多是中文的童话故事等,后来三岁多开始英语启蒙。
最初是找了一家纯外教机构,老师有趣有爱,在各种生动的游戏和主题活动中她很快习得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常用句子,于是我开始尝试着给她听英语故事,那个时候也许她只能听懂个七七八八,但是不影响她理解故事的大意,很多时候遇到一些没有学过的单词我会问她什么意思,她居然根据故事情节猜了出来!就这样,当时有一套伊索寓言故事我们反复听了一年,她几乎能全部背下来!输入影响输出,某一天,她自己就可以用英语给我讲故事了。为了帮她巩固练习,偶尔我也会刻意去用英语跟她交流让她知道某些单词短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我很少去扣她的语法,小心翼翼呵护这颗热爱的小火苗,因此她也非常敢于开口去说,哪怕偶尔有语法错误,我也会跟她说:“语言的作用是表达,你敢于表达自己就很好!”有时我会故意装没听懂:刚才那个故事妈妈都没怎么听懂,她会很开(得)心(意)地说:“妈妈,我听懂了,我给你讲!”然后从她的讲述中我就可以评估她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有大的偏差,是否需要提高难度等。后来有一些英语演讲方面的比赛我也鼓励她积极去参加,我也会全程陪她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希望她能在她喜欢的事情上,通不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得到正向的反馈,因为这种反馈才是继续下去源源不断的动力。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单词量成为了瓶颈。我试着让她每天记一些单词,但是效果都不好,也很容易遗忘。后来我们还是重新回到阅读上,科普类,故事类等,跟她商量好,每天阅读两篇,第一遍读懂大意,第二遍不认识的词圈一圈,不知道的表达给她讲一下,完了再听一听配套音频,每天读新的之前,先复习前一天的。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些文章中常见高频词她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还顺便习得了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我发现,提高单词量最好的方法是把单词放在句子里,文章中,大量阅读,重现。考试中的阅读和完型等内容,很多其实就是语感和一些固定表达的日积月累,阅读多了,就水到渠成了。
可能在英语上花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中文的阅读时间就少了。阅读少直接影响的就是写作,因为字词复现不多,书写中错别字也不少。我想语言学习都是相通的吧,我想我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一些方法应该也适合语文。接下来希望能陪孩子一起规划好时间,阅读,练笔。
学习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首先家长持一个开放心态多学习确保引领的大方向是对的,然后在实践中多去摸索学习科学的方法,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接下来就剩坚(陪)持(伴)了。时间会给出答案。每一个阶段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每天的计划。忘记谁说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反人类的事情,取经的过程一定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不少。我们是过来人都经历过,在那些现实梦想挣扎的日子里,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背后必然都是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开花结果。看到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不吝赞美和拥抱,让他们在你这里不断地得到正向反馈,是对他们最好的滋养,最大的支持!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