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复盘:读了60本书,写了10余万字笔记书评,我得到3点启示、4个反思

不知不觉中,2018已然过去。

静静想来,自己这一年的阅读写作,虽然不像其他人一样,读书上百本,也没有写出爆款文章,但是总体而言,进步还是很明显的,这一年的付出相当值得。

今天,就简单梳理总结下自己2018年的阅读写作成果。


01总体情况

读书共计60本,写了笔记和书评共计28篇,10.5万字。笔记文件夹截图如下:

笔记书评文件夹
笔记书评文件夹
笔记书评文件夹

PS:2017年的不算数。2019年初那些属于年末整理,因此计入2018年份。

现在很少看纸质书,基本上都是在kindle及其APP上看的,办理了unlimited服务,找书借书很方便。阅读的书主要分为人文社科类、职场成长类、文学作品类。

习惯成自然,这话真不假。自从2016年开始专注阅读和写作开始,我已经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

放在以前,可能会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并不必要,写作很重要,但并不紧要。集中读书写作以来,无论忙闲,无论早晚,都尽可能地读书写作。

开卷有益,即便看上十分钟,日积月累下来,阅读量也是相当可观。及时记笔记、写书评,积攒的多了,也是对生活高价值的记录。

现在,我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做到常读书、常写作,虽然还没有做到日复一日雷打不动地读书写作,可是成效已然显现。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吃过的饭,走过的路,看过的书。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看过的这些书,已经内化进我的生命。它们会在未来支撑着我前行。


02点启示

图片来自网络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不管我们是休息还是学习,时间总在那里,不增不减,与其沉迷于刷综艺节目、看明星八卦,还不如把时间投入到读书学习中。

这一年里,我晚上下班后的整块时间基本用来读书写作。多则两三个小时,少则个把小时,全身心地去读书写作,不知不觉就坚持下来了。

除了保障基本的整块时间,还得见缝插针地利用好碎片时间。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的时间愈发碎片化。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自然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这一年中,我基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读书写作。早起的时候,读几页书。午休的时候,读几篇文章。晚上睡觉前,看上两页。外出乘车,看电子书。

搁在以前,这些碎片化时间肯定是都被浪费了。现在回想,好心塞啊。好在自己醒悟得及时。

无论整块时间,还是碎片化时间,只要是肯读书,时间自然不在话下,挤挤总会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

2)坚持输出倒逼输入,不动笔墨不读书

自己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输出的输入就是耍流氓!

读书并不单纯意味着看内容,而是一整套系统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动笔写作,记笔记、写体会。

只是一页页翻看,任谁都会做。

能不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输出,通过笔记书评来强化阅读效果,形成读书与写作的闭环,促成二者互动的正向反馈,才是读书写作的关键。

落实到具体操作,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多勾画重点语句,勤记录想法观点,认真写读书笔记和书评。

而且,一定要持续输出,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一路坚持,才能使读和写相得益彰,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基础,写作成为阅读的归宿。

图片来自网络

3)一书一世界,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精彩

读书的乐趣在于,透过不同的书,见识到不同的世界,就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番。

无论是纪实的,还是虚构的,一书一世界,看书的时候,就像是在不同世界之间来回穿越。

合上书后,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经历是多么有限,认知是多么浅显,灵魂是多么无趣。

这一年看了很多书,有小说故事,有人文社科,也有漫画图集,我已经不会再抱着固有思维去看待一本书了。

诚然,书与书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有的立意高远,有的描写生动,有的长于说理,有的胜在故事,不一而足。

在看到这些区别之前,我更应该认识到:每一本书都有其亮点,它背后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唯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不错过书中的精彩世界。读起书来,才能兼收并蓄,多多益善。不然就只有量的积累,而无质的飞跃。


03复盘反思

1)选书很重要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慢慢认识到:选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再怎么看也不为过。

读书么,肯定是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确保这部分时间精力没被浪费?当然是选好书啊!

知道读书好,想培养读书喜好,前提是选对书。

书的质量,从来都是良莠不齐。自己选书时,自然会小心翼翼。

回顾自己这一年看过的书,有些很一般,有些特别棒。

2019年,希望在选书方面,自己能有所提升。努力选好书,读好书,多多吸收优质的精神营养。

选书过程中,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进行更多的刻意练习,多查看相关评分榜单,综合各方书评,希望多避开坑,遇到更多好书。

2)领域分主次

总体看来,2018年读书挺杂的。

既有小说,又有漫画,既有职场类,又有心理学,既有时间管理,又有演讲技能。

读书多,并不是不好。可如果既多又杂,就真的是不好了。

现阶段的读书,存在漫无目的、不成体系的缺陷。

在学科领域的选择上,下得功夫不够。在主题阅读的延续上,未能一以贯之。

于是,看过这么多书,却没有有效整合起来,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没有一点儿自己的读书体系。

如果我想坚持长期阅读,这么做是不行的。

接下来的2019年,我要更加注重学科领域意识,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分清主次,聚焦自己的注意力。

图片来自网络

3)形式求多样

输出可以倒逼输入,同时,输出的形式也很重要,所以为了更好地输入,也要注意输出的形式。

2018年写了28篇笔记书评,每篇少则1000字,多则万余字,合计10.5万字。

这种大篇幅的笔记书评,有利有弊。不足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写作周期长、投入精力大,不利于和阅读速度保持一致。

就形式而言,基本是笔记汇总和书评感悟。端正有余,灵活不足。

所以,在2019年,我想在文章的形式(以及频率)方面进行创新,期望在保持深度的同时,能兼顾灵活度,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优质内容。

4)读听相补充

读书的核心在于吸取知识和营养,至于怎么读书,从来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2018年读了不少书,不禁为自己点赞。期待2019年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听书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操作。

2017年的时候,我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京东共读服务。当时是在公众号里签到打卡,有主播进行说书解读,大家在平台上用一周的时间共读一本书。

当时听了《动物庄园》《万历十五年》《杀死一只知更鸟》《解忧杂货店》等经典著作。总体而言,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惜的是,这项业务之后停掉了。

在2019年,我想继续开启听书模式。

一来,不是所有的场景都适合阅读,听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二来,听书多是精华讲解,我可以在较短地时间内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值不值得深入读,以此作为选书的参考。

所以啦,2019年,我的阅读写作事业是读书听书相辅相成,争取实现1+1>2的效果。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2018年的阅读和写作,有收获,有反思。

希望自己能在2019年奋勇前进,将阅读和写作深深融入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就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吧。通过读书写作,向上生长,不断成长。

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爱你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