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果树

故乡门前的果树又迎来了大丰收。昨天老爸和老妈接视频,说起此事,第二天就收到了老爸寄来的果子,用泡沫箱装得很紧实,里面的每一个小果子都套上了果袋。

老爸说好的都被赶路的人摘去了,或者被村里的人拿着袋子装走了,从树上剩下的一些挑了些好的, 又没有太熟的寄了过来。

这个小果子,我说它是杏儿,老妈说这不是杏儿,这叫杏梅,是杏和梅子的嫁接品,确实,尝了一个,有杏绵绵口感,又有梅子的酸甜。

今早老妈挑了几个偏熟略大一些的,洗好了装进了保鲜袋,我手里拎着保鲜袋准备去上班。

电梯里碰到了一个奶奶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奶奶热情地引导小孩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不认识但热情寒暄,实际上当时我很想或者说是条件反射地想把我手里的小果子分享给这个小孩,但理性控制了我。

下了电梯后我和队友讨论此事,他说:你敢给,别人也不一定敢接。

是这样的,钢筋丛林里的人际边界,早已让分享一颗果子都成了需要反复掂量的命题。

城市化很好,一代托举一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很好,但或许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把家乡甩在身后,而是让城市里的奔跑,始终带着故土温度的滋养。

未来10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的田园牧歌,乡土人情将彻底被资本智能农场所取代,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还能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吗?

我鼓励还拥有家乡的小孩,寒暑假多回老家,那里有一份非常细腻的情感羁绊,可能不是完美,至少他很浓烈。

我鼓励小孩说方言,方言里的每个音节,都在替孩子储存着母语最初的情感浓度,让他们无论走多远,听到乡音就与人有了一份链接。

我鼓励每一个孩子出国留学之前,首先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当孩子在异国街头听见母语声调,或在博物馆看到传统纹样时,那些从方言、习俗里扎进血脉的认知,会让他们在文化碰撞中始终自己是有根的人,既扎根华夏土壤、才能向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