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大概是我们上一代接受的教育最恰当的形容词了。在家中,父母很严格,一句赞扬,一句认可,基本上都是奢侈品;学校里,老师很严格,一句鞭策,一句批评,是我们最直接的动力。
到了我们孩子的这一代,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孩子需要认可,需要更多的赞扬和鼓励。而后大家有了以表扬为主导的评价观念,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发现孩子做得好或做得正确的事,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通过夸奖让孩子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慢慢的发现,总是夸孩子也不见得有效。
欣欣妈发现,欣欣对于自己的夸奖已经越来越无感了。在向身边人请教时,欣欣妈表示自己每当发现孩子完成一件小事情的都会给孩子一句赞扬“孩子,你真棒!”,孩子刚开始感到十分开心并且兴致十足,但后来孩子开始慢慢得不再呼应自己的赞扬了。
乐乐的家人都十分认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无论是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是爷爷奶奶,都把对乐乐的夸奖挂在嘴上。只要乐乐有一点点进步,就会夸乐乐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但是最近乐乐妈却得到幼儿园老师的反馈,说乐乐这孩子抗挫力比较差,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特别输不起,与其他小朋友经常产生争吵。
我们不禁疑问,好孩子真的是夸出来的吗?
“表扬聪明”or“夸奖努力”?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表扬和鼓励的长期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会告诉孩子测试结果,并附一句夸奖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是表扬组,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另外一组是鼓励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
到了第二轮拼图测试,孩子们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自由选择:第一种简单难度,和第一轮的难度差不多;第二种困难难度,但是可以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
第二轮结果发现,在第一轮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这一轮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的任务。而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却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不禁让人深思,相对比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夸孩子是“表扬聪明”还是“夸奖努力”呢?
“你真聪明”这是我们以往惯用的评语之一。但若我们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只会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就是聪明,一方面会变得 “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态度,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这就是爸爸妈妈说的“一夸就骄傲”“一夸就翘尾巴”的原因。
好孩子应该多点“夸奖努力”,少些“表扬聪明”。
“夸具体”or“夸全部”?
除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也是我们惯用的夸奖孩子的评语,这样的表扬对宝爸宝妈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然而这样笼统的夸奖,并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了小朋友吃。你可能会说:“儿子,你真棒!”。然而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也就敷衍而已,并无鼓励作用。
我们应该给表扬赋予“鼓励的力量”。我们可以这样肯定孩子的表现:“宝贝,我看到了你今天主动把你很喜欢的食物分享给小朋友哦,你学会了如何和别人分享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让我很欣赏。你看到了吗?小朋友吃到你分享的食物,也会很开心。”
在爸爸妈妈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我们每次要表扬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表扬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
人民日报之前推送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刻:“我希望你每次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可以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666’。”
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值得表扬的细节,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好孩子应该多点“夸具体”,少些“夸全部”。
“夸奖”or“惩罚”?
每个熊孩子都会犯错,我们都知道这时候夸奖已经毫无用处。犯错就要改,惩罚的意义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中大大小小的过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一个园丁在院墙边种了很多蔷薇,每年都要花很多时间去修理。蔷薇科的植物都带刺,修理一整墙的蔷薇,并不是一件美事。
有一次客人问:“让它自己长,也省了你的事儿,不好么?”
园丁摇头:“养花,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单浇水施肥是不行的,剪不能随便乱剪,但是想要它盛开到荼蘼,就要及时剪。”
对于育儿而言,何偿不是七分靠管,三分靠剪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一味的赞美和鼓励,也不是冷漠的批评与惩罚。最重要的是表扬孩子是为了“鼓励孩子”,惩罚孩子是为了“让孩子知错知痛知爱”。
好孩子不仅仅是夸出来的,还应该是罚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芬恩国际园的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收藏。了解更多优质育儿文章,请关注「芬恩国际园订阅号」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