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阴差阳错的读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本来打算读的是另外一个版本,谁知道电子书同名却不同版,读起来也很好,只是还是有个语境适应性的一个水土不服期。下面正式来谈谈这本书读后感想吧!
这本是由林语堂所译,作者来说是美国的约瑟夫.查思特罗。其实,对于作者来说,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心理学方面储备的基础知识更是没有,所以,读起来有点语境适应渐缓,总是要读几遍才能大概吃透里面的意思。
耐心读下来,感觉收获很多。清楚的认知了自己是怎么回事,心态崩了,自己的人生也就崩了。这本书最可爱之处就是它没有上来,就把你放在案板上开膛破肚来个尸检,而是通过我们熟悉的生活细节,吃喝拉撒睡中,来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使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清晰的看到我们平时的一点一滴,都是心理投影的结果,只不过是里面的冥显需要明亮的眼睛去看懂,这双眼睛就是自己。医生都是病人身在的感受去观照而做判断,本书也是这样,每个问题都是浅浅的抛出来,你一看暗暗羞愧,我平时就这样子想啊!怎么了?也是病吗?哈哈,每次都如同灵魂拷问一般,你随着内容的分析引导,最后你慢慢的放下原来的执念,开始回归自我治疗的阶段,最后决定重启,从而达到调整了人生。本书并不像鸡汤式的心理暗示,而是通过数据和案例告诉你,真正心理成长的轨迹,也就是说生命救赎的本身,是你了达了自我的生命轨迹。
全书十章,从儿童开始到自己成年的事业选择,最后家庭问题,都通过事件来引导大家了解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从而能及时调整。
本书开篇就告诉我们,成人是一堆习惯造成的,而儿童是一堆情绪造成的。所以,成人更需要改变思维认知方式,从而改变习惯,而儿童要懂得控制和引导情绪,从而养成良性的习惯。所以,儿童时期更要进行必要的情感训练,训练其情感自制非常重要。
在情感约束与放纵方面,书中又再次告诉我们成人的组成是习惯,而儿童的组成是冲动。这就给我们引导教育孩子提出了方向与策略,天性释放的过度,就要及时快速的制止引导,而且要经常实施管制,令其减少对外界试探的机会。否则,一旦形成行为习惯那就为以后的教育埋下隐患。
书中在第二章提到如何保持快乐,那就要好好的控制怒气。书中引用了斯达登教授(我不熟悉这领域,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只关注内容适用性。)他在这里就建议建立自己的发怒档案。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档案包括你的小心念,比如说你吃辣椒辣的想发火。教授把怒气用五点来说明,
1.节省你的怒气。
怒气你不能天天发,所以,如果用在琐事上太浪费了。因为每发一次都是需要身体内储备精力来发挥的,也就是说怒气伤害的一定有自己。
2.当你疲倦、饥饿、失败、不如意、甚至衰老时,更要抵抗那种一触即发的怒气。
因为这多半是家庭不和睦的起因。
3.发怒到一定程度,应当停止。
这就是说我们要适可而止,懂得一个度的把握。不要总回想和刺激自己像个战士一样,懂得释怀与放下,去挽救刚才的伤害。
4.适当的愤怒是完全客观的愤怒。
这里面记住要为有价值的事。
5.发怒是一件冒险的事,为什么,因为伴随它的一定是破坏关系的。
而且书里还提到了意结与歇斯底里。我们突然的发怒与都是具备歇斯底里的可能,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因为习惯是成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意结就是自己处事行为举止选择的偏好。因此意结带有强烈的感情作用。比如说和你交流话题,如果你对某一类具有意结的话,谈到此类话题,如果与之相违,你就会不悦甚至会迁怒于人,这就是你的意结。因此意结的第二个引申就是冲突。我们如果具有强烈意结就会发展为偏执。
总之,此书读后,让我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更加清楚认知自己的每一刻的表现,从而学会控制自己而改变习惯。
最后,引导书中的话来结束吧!成人是习惯,儿童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