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分寸

      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遇到边界分寸不清晰的人。那种对关系有极致需求的人,站在自己角度认为和他人有足够的粘度,才有安全感、成就感。称兄道弟、呼朋唤友,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也为此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等成本。诚然,关系很重要。但是在构建关系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规律和原则,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只有在一定规则之下建立的关系才稳定和谐,互惠互利,聚散得体。

      但是,总有一些不该被请入生命的人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被遇到,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存在即是消耗。但碍于情面很多时候不会强硬拒绝,就保持了一定距离的被迫交往。直到对方感受到冷淡和疏离,这种消耗的关系才会淡去。我们在反感这种关系的同时,想想自己是否也曾经在别人面前扮演了这样多余的角色却不自知?被拒绝的感觉虽然扎心,却改不了一如既往的热情。直到懂得:极简才是高级的精神追求。随缘才是放松自如的健康心态。

      人际关系因为价值需要而以不同形式存在或断开。影响价值作用的环境、心理、需求等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关系也随之流动起伏,或远或近。享受关系而不消耗关系是一生需要学习的智慧。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尊重和边界。尊重是一切关系存在的前提,而边界是保护彼此的金刚罩。

      真诚不代表什么话都要坦诚交代。因为真话经过流传就变成了流言。故意非故意都是风险。

      直率不代表什么事都可以直说。有些语言和行为需要三思和修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付出不代表对方就要感同身受、感恩戴德。付出的另一重含义叫索取。索取要建立在对方愿意且能够给予基础之上。如果不能就交换的方向和成本达成一致,付出就只剩了埋怨甚至结仇。

        所以,我们可以表达诚意,但要觉察对方的需要。我们可以主动,但要尊重对方的节奏和感受。我们也可以就隔阂加强沟通,但是不是所有隔阂都应该刻意消除。要接纳有些人的离去,给对方想要的自由。

      关系中的减法就像减肥,留下最知心的三五好友足矣,其他都是负累。真正要关注的人是自己,要成长也是靠自己。也许人脉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只靠向外求,何时能稳心定性,波澜不惊?

      建立边界意识能帮助我们回归自身,能提高对他人的共情,共情才是最高级的互动。其他利益和需求建立的关系都是浮沙,抓住抓不住又能怎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