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霸篇》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出现了关键的人物而改写了历史,也可称之为创造历史。这其中有太多的深奥与玄妙值得回味。
汉武帝攻打匈奴成就了一番伟业,而助他成就的重要人物就是卫青,两个人的碰面刚刚好,如果没有汉朝当时面临的困境就不可能有卫青的机会,而卫青不被拉去斩首也不可能引起汉武帝的关注,就这样两个看似平淡无交集的人在历史的轨迹中相遇了。历史就是这么戏剧性的巧合,冥冥之中像是被安排好的角色即将登场,卫青当时低微的身份造就了他要得到别人认同与尊重的需要,而汉武帝急需巩固自己的王权,展示自己的权威。至此可以说汉武帝攻打匈奴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史记也记录了卫青没有让汉武帝失望,历时十五年踏平西北大漠,重振汉朝雄风。
而为什么同处在汉武帝时代的李广—一代武将魂落大漠,却最终落得拔剑自刎的下场,令人惋惜。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难看出世人对李广的评价,天时、地利不畏不同,问题出在了人和,李广通过对封侯的追逐来确立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愤怒的情绪与怨气蒙蔽了心智,战场只是他想要获得世人认可的手段。对于李广来说如果能放下对卫青怨恨、对侯位的贪执,反而去反思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面对自己的现状,可能人生的结局就会不同,如果历史能用如果的话。
相比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看,我更倾向于荀子的观点,三者没有主次,缺一不可。此理应用于当今时代依然通行,做任何事情前要考虑大趋势、大环境、外部条件以及资源是否俱足,同时还要看到内部人的因素,特别是人心所向,区区几字却道出出了看待问题的视角、做事的规律以及人性、人心,实在佩服古人智慧。而以上这一切终究会落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状态的体察与反思,正是一切天和地利人和之根本。
重温历史上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好奇那些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关键人物,他们带来了历史的拐点,而这其中真的有那么多巧合吗,不禁陷入沉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