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贾平凹的几篇文章,近多年来,再很少去读。
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好多时间都消磨在快手抖音上,所以读一篇文章都成奢侈,今天由于需要在《简书》上写这样一篇题材的文章,所以又拜读他写的文章《我的母亲》,读完觉得文字写得非常亲切朴实,非常接地气,绝对是我喜欢的类型。
贾平凹老师写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一篇质朴而深情的散文,情感真挚而细腻,他描绘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难忘之情。
贾平凹老师文章开篇以母亲去世三周年为切入点,奠定了对母亲深沉的情感,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在病床上的情景,如“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表现出母亲的安然离去和对子女的无比信任,虽然没有只言片语的遗言,但是对于母亲而言却少了死亡的恐惧,这种对母亲输液细致地刻画,让人感受到了贾平凹老师内心的遗憾和对母亲的无比眷恋。
在描述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时,作者运用了朴实而生动的语言。例如,“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这种对母亲声音的幻觉,真实而感人,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此外,“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这句话既展现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在母亲的心中,只要孩子是健康的,就比什么都强,对于追求功名利禄并不是母亲真心需要的。
文中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达。比如,母亲让妹妹把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枕边,钥匙系在裤带上,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勤劳、细心,干什么事都是有条不紊母亲的形象。
当写到现在“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这句话,道尽了天下失去母亲后的孩子们共同的心声,母亲不在了,心里惦念的人不在了,是那么的孤单和失落,再也没有人能够补充心中这个母亲的位置,你是,我是,贾平凹老师也是,迟早有一天都要发生的事。读到这里,悲从心中来,无处话凄凉。
贾平凹老师塑造的母亲形象,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女性。他这样写他的母亲——她没有文化,缠过脚,户籍在乡下,但她却拥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
母亲的勤劳善良在文中随处可见,她为子女默默付出,从不计较回报。即使在生病期间,她也依然关心着家人,这种无私的爱令人动容。更加让人敬重的是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把书当做宝贝,她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母亲在任何时候,认为多读书没有坏处,也正是这个正确的思想,才有贾平凹老师的出头之日,恢复高考时顺利的考上了大学,才成就了贾平凹老师的不一样的人生,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个优秀的人才。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一下子想到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已经是脑血栓后遗症二十多年了,她现在的身体状况是一日不如一日。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不想读书了,母亲听到我这么说,她情绪变得很激动,并且流下了泪水,母亲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书一定要读的,哪怕将来没有用的上,但是只有读书是给自己的,也只有读书不会白读,天下没有白走的路,天下没有白读的书。”
在以后人生的路上,证明母亲没有说假话,书和生活的关联真的太大了,一个没有足够文化的人,怎么感知这个世界,怎么能活的通透如玉。
还有一次就是上初二的时候,由于上早自习没有学习,约三五同学去打乒乓球,老师发现后狠狠地揍了我一顿,虽然瞒着母亲,可以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样子,最终让母亲知道了原因。第二天她就去学校和老师闹了起来,当时我真的很害怕,心里有点责怪母亲的意思。后来才明白,母爱是无惧的,母爱又是无所不能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招惹一个母亲这样的角色的人,为了孩子,她的勇敢超出我们的想象。
上高中的时候,每个礼拜回家,母亲都要半夜起来洛馍,煮鸡蛋,装臊子,三年的高中生活,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伺候我的衣食住行。如今七十八岁的母亲已经垂垂老矣,每次伺候母亲衣食住行的时候,我却常常很崩溃,都说一个母亲可以养活十个孩子,十个孩子养活不了一个母亲,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很真实,读了贾平凹老师的文章,我很惭愧,感觉对不起母亲,今后也会努力做一个对母亲百依百顺的孩子,不能再让母亲难过。
贾平凹老师的《我的母亲》第一句话就是“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这样的表述,让我领悟到人去了就是去了,一天,两天,直到一年,两年,这样的句子让人感同身受,亲人一旦离开,转眼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所以一定要珍惜当下。
读他的文章,读他对母亲的情感,很自然就想到自己的母亲,我就会和贾平凹老师去做对比。我对母亲的爱是不是缺少了热情?我对母亲的爱是不是缺少真挚?是不是需要更好的改进和改变呢?
纵然没有贾平凹老师这样的才学,纵然不能像贾平凹老师一样写出一篇人人都认可的散文,纵然没有贾平凹老师这样出人头地。但是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所以《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就像一首热情激昂的诗歌,像一首娓娓道来的传说,像时时提醒我们爱自己母亲的一面旗帜。
愿岁月温柔善待天下每一位母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