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梁漱溟先生的《朝话》,感触颇深,最近对于“懈”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里是这么写的:“懈或者散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件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社会上也不会有人去理他,在写日记时候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日记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的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这就完了。”
对于懈,在我的认知里,偶尔懈一下是没关系的,要不然太累,只要自己合理的调节就好,对于重要的事情,认真做、不懈怠,对于不重要的事情,糊弄一下就可以了,这时候是可以懈的,这样才是劳逸结合。
读这段话的时候,感觉背后一凉,因为反观自己的认知,存在诸多问题。
我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写批注、写感受,可是字却写的歪歪扭扭,因为自己坐在沙发上,不是很方便写字。既然重点在读,在体会,在省察自己,那么字写歪点其实不是事儿,能把意思写出来就可以了。一直以来,我也都是这种认知,重点的部分把握住,次要的部分糊弄一下,节省精力。今天,看到先生的这段话,尤其是写日记的敷衍潦草来自懈的这句,我意识到自己写批注的潦草,必定也有个懈的意思在,也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能认真的把字写完呢,认真写几个字能多花多长时间呢?说到底,就是懈,就是懒。
我带着一颗全然恭敬的心、特别认真的态度去做一件事,和一半认真、一半敷衍的去做一件事,效果自然是极为不同的。仅仅是批注这件事,自己也能感受到,我尝试认真去写每个字的感觉就是与之前胡乱写的感觉是不同的,是能升起一种庄重感、一种诚的感觉的。
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无非洒扫应对而已,也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之分,都需要去认真对待,而不是有什么分别心。每一件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事情,都不是凭空出现、都不是为了无意义而出现的,所以自己刻意去划分的重要、不重要,本就不对,生命的每个瞬间我们都应该认真去对待。
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除非不说不做,否则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如果精力不够,可以去休息,但不是去敷衍。
此外,我习惯在一些事情上懈,在所谓不重要的事情上懈,当真能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就不懈吗,当真能收放自如吗?我想这事不可能做到的。就像心学里的必有事焉,圣人心体要时时刻刻、每件事情上去打磨,而不是说有的事去存天理,有的事情不去存,根据事情来划分。在每件事上去克掉懈,才是真正的做到不懈。
再想想自己生活中、工作中那些懈的情况,简直太多,曾经都认为这些无伤大雅,今天才意识到,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大事。
懈,是一种苟且,先生这话说的够狠、够直、够有力、够让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