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时日如飞嚯,各位又老了一岁,新的一年又到了。回望去年,想必大家都经历了不少烦恼与落寞,不知大家有无想过,这一切的存在的意义或者说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也没想过,无妨,大干三碗饭后,我得到的答案是——这些经历实际上是我们对人生终极目标——幸福的追求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落差带来了痛苦。
在新的一年开始前呢,同各位探讨一下幸福,虽然不能改变现实,但能给一些疲惫的心灵带来慰藉,这样我写的东西便有了意义。
从前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不觉麻烦地重复着“新年快乐”“生日快乐”等各种祝福来表达祝愿,即使不愉快的,曲折的事情仍然如旧,这些祝福却没有减少分毫。
这说明个啥啊?说明人们对美好与幸福未来的向往是贯穿一生的。人的许多动力与行为到底都是由“追求幸福”这几个字所驱动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道理的样子?)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人们吃喝玩乐,酒色财气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十年寒窗苦逼读书,上课时有永存的困倦,考试时有想上厕所的焦虑,升学时有赌博般的担忧……或许为了理想,或许为了钱财,或许为了提升自己,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让自己与所爱之人的未来能够有一个充满美好与幸福的生活。那些九九六的人,打工仔,外卖小哥,街上那些地中海的先生……底层的人民辛辛苦苦赚钱,主要不也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吗?
哲学家们终身思考的世界的终极问题,到底也是为了幸福,只不过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因而凸显其伟大。凡是在追问诸如奋斗,活着,学习的意义时,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这样总归错不了的啦——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因为幸福是绝大部分人的毕生追求,这是亘古不变的。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幸福却最难定义。人们往往把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最衷心的愿望称作幸福。这些愿望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的愿望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如何看待幸福的含义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之一。
午后,在家乡的门外感受阳光,看看不远处的田野,迎面吹来一阵柔风,附带着一股难以描写的清新感,用沁人心脾四个字形容是很贴切的,这是大城市不曾有过的风,感受这样的闲适时光,于我就是一种很简单的幸福。
又或者睡醒后到村里的街边摊整一碗秘制牛腩粉,大口喝汤,使劲吮粉,每一口都是牛腩味的幸福,这日子过得多得劲儿啊。又或者写些什么时听一些上流的音乐,这夫复何求啊!
周国平老师对幸福的看法是这样的:
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
——《灵魂只能独行》
讲的真好,这种深刻的快乐被称作幸福,当人感受到幸福时,心中仿佛有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比如在吃到很惊艳的菜时,不禁张大瞳孔,举起拇指,这种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热恋时,心中那种跳动与极致的快乐也是生命中难得的幸福时刻。为了这一瞬间的美妙,或者为了达到这一瞬间的美妙,哪怕痛苦一辈子,也是值得的。就像《论语》里讲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总而言之,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正因为此,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终身难忘了。
我看过这样一个论断“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这段话说的没毛病,不过我认为过分绝对了。
精神上或者灵魂上的愉悦当然能带来幸福,但是物质的繁荣也有带给人幸福的能力,只不过这种幸福比较浅显。例如人在吃饱喝足之后看自己喜欢的作品,打自己喜欢的游戏,这种情况下人当然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在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需求时所得到的,是由肉体上的快感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可不能因为这种幸福不够高级就剥夺它被称为幸福的权利啊!
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有必要去尝试回答,因为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答案,这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可以去看看罗素先生的《幸福之路》,你将收获颇多。
前面说幸福是一种深刻的快乐,而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仍是不快乐。所以我们要找到持续的快乐才能有幸福,那么持续的快乐怎么来呢?
吃完一只手撕鸡后我得到一些想法:从外界获取的幸福始终是有限的,好吃的东西会吃腻,游戏玩久了乐趣就少了,恋爱久了就会归于平淡,这就是浅显的幸福的局限性,也是这种幸福幸福得不彻底的原因,因为它主要靠外界物质刺激人的感官,是有限度的。
晚上,吃饱喝足后听张国蓉先生的《跨越97演唱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明白了——高级的幸福是灵魂的事,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使其成为充实的幸福。而且灵魂这种“器官”的感受限度远远大于人的感官,快乐也就更加持续。
正如木心先生的话:
人的退路是“回到内心”。受苦者回到内心之后,“苦”会徐徐显出意义来,甚至忽然闪出光亮来,所以幸福者也只有回到内心,才能辨知幸福的滋味。
——《素履之往》
因此,说到底,你幸福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灵魂的丰富或者空虚。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此意义上,幸福是其实一种能力。
周国平老师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好:
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自己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人生哲思录》
所以啊,持续的快乐只能由内生出,读书,思考等行为是其中的一些形式,但不一定要拘泥于此,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等一样能让自己心灵产生快乐达到幸福。
善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是一种幸福,起作用的感官是灵魂。生活乐趣的大小,则正如蒙田先生所说,取决于你对生活的关心程度。你热爱生命,你用心品味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和场景,便会发现乐趣无所不在。这种心态其实是孩童们都有,但很多人却已经丢失的。
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先生说:
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
他的这种逻辑其实也是一种可以获得幸福的方式,但他不是去追求幸福,他不奢望能寻求到他所认为的极致深刻的幸福,因此只能希望已经存在的幸福不流失,并且不幸的事情不会到来,这叫降低期望值法。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变相的,反向的追求幸福。
成年人的幸福其实很多都是来自于降低期望值,就好比你不能每天都期望能吃到自己爱吃的菜,有的吃就好;不能期望阴间老师给你太高分,别给59搞心态就行……
新的一年就快来临,我们还要继续在幸福的道路上追寻,就像小小鸟寻觅一个温暖的怀抱。人生漫长,其最终的意义不在于最终有没有找到幸福,而在于有无寻求幸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其实就是目的。
重要的是能在寻觅的沿途中,能偶遇些人,或者些事。因为能同途偶遇在这星球上,是某种缘分,是某种欣喜,也是某种幸运。让这些人与事陪伴自己在星光下展开云霓,编织彩虹,便是幸福。
祝愿你明年能获得足够多的幸福,如果没有的话,那我明年今日再多说一次咯!
执笔 by 欢乐年年
欢迎关注GZH“莫须有小先生”——里面有你以后将要思考的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