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叶大叔分享的其实根本不是阅读方法,而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任何一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是必然要用得到的能力,如果你已经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仍然不具备这种能力,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Ctrl+C然后在Ctrl+V过来的嘛,别看你通过了相似性检验,别看你的导师给你签了字,过来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
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让学生从学校里毕业了而竟然没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其实这项能力说穿了很简单,主要就是如下两点,任何理论以及方法论你最好都能自己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
一、确定一个想要学习和提高的方向:
学习方向如何确定要问你自己,首先你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学习这门知识,通过学习这门知识能给你带来哪些好处,如果不学这么知识可能给你带来哪些坏处,说白了,就是想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这是最关键的,但往往是被绝大多说人忽略的一个步骤,就连叶大叔的分享里也没有提。这是因为,很多人的行动力奇差无比,遇到一点挫折就有可能半途而废,而这个时候,你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往往能帮你渡过难关。而没有想清楚就去做的人,则总是激情似火的开始,最后无疾而终,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循环往复。(意义这个事在我的另一篇文章,“细思极恐”里有很详细的论述)
还有意中人对什么知识都没有多少兴趣,这点谁也帮不了你,那些牛人们就是总有无穷多的好奇心,总有想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搞明白的欲望,你没有这种欲望,那说明你跟牛人首先在能量上就差了好几个等级。
二、学习方法论
想清楚学习一门知识的意义之后,叶大叔的分享里给出了一套系统的有目的读书的方法论,主要构建能力地图、认清知识框架,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之后去分享。其实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论,但其实对很多人也不太适用,因为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很多人往往是问不出来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的,那么你需要做的其实是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就是把市面上入门类的书籍,看清了,是入门级,别一上来就想着读高深的书,人的理解能力是由浅入深的,买上5、6本左右,甚至十几本书,一本一本啃完,在这个过程中别考虑什么知识框架,因为你根本考虑不清楚。这个过程其实也花不了多长时间,但确实跟每一个体之前的积累有关,跟理解能力有关。
第二步,啃完之后,你就能问出问题了,你就知道这门知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了,未来大概的发展方向在哪了。因此,你就可以给这门知识画一个框架出来了。
第三步,按照你列出的知识框架,系统性阅读所有相关的书籍和论文,整理出这些书籍和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异同之处,这一步其实不过是大学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啊,就是你得知道前人在这门知识上都做出过哪些贡献,以及目前的研究中存在哪些缺陷啊。
第四部,去分享,这一步其实比写论文简单,如果是写论文,你虽然不用去分享,但是你需要提出全新的观点,要不然你这论文还有什么价值呢?但是实际工作中,你不用提出自己全新的观点,你只需要把你所学会的所有知识整理成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去跟别人讲,或者按照这套知识体系去践行就好了。
总结一下,
1.想清楚读书的意义,这其实最关键,能在你最困难时候帮你度过难关。
2.开启苍蝇模式,找几本,甚至十几本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全部啃完,你就知道要突破的方向了。
3.开启蜜蜂模式,顺着那个方向,精耕新作。
4.写文章或者分享,其实就是你要有作品啊。学过那么多知识,读过那么多书籍,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作品,不能去运用这些知识,那么你最多就是知识的搬运工,移动的图书馆。恩,别以为这是什么好词。
5.如果你真的按着这个方法践行了,我相信你会在那个学科里超越90%的人,因为至少90%的人是不去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