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胡说三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许邵给曹操看面相得出的评价。但从这句话也透露了另一个意思:曹操选择当一个奸雄与他身处乱世之中有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如果曹操生在太平盛世,曹操也许是国家栋梁之才,但生逢乱世,想要平定天下,他只能选择当一个奸雄。
受到权贵势力的压迫
平熹三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当地公安局局长。洛阳是皇亲贵族聚集的地方,所以那里的治安相当不好管理。曹操不畏权贵,严肃法令,可是却有一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其处死。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曹操父亲曹嵩是朝廷重臣,权贵们也不敢弄死曹操,只好把他调到顿丘这么一个偏远之地。
曹操的父亲本身就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也不顾及祖父同僚的关系,坚决秉公办理,执法严明,与那些胡作非为的权贵划清界限,不就证明曹操其实一开始就想当一个清官吗?但权贵势力的压迫不得不让他看清,当一个正派的清官根本就走不长远。
局势动荡,难走寻常路
当时,董卓、李傕在关中作乱,八方诸侯汇聚地方势力共同铲除董卓、李傕等作乱之人。但与此同时,国家因此四分五裂,诸侯们各怀鬼胎,尤其是袁绍、袁术二人仗着家族“四世三公”的政治背景和强大势力想谋权篡位,自立称帝。当时的曹操一心想匡扶汉室,但面对各地如此强大的势力,如果不使些手段,不动点脑筋如何成得了大事。
曹操从小就机智灵敏,诡计多端,经常整蛊别人。这让他走“奸雄”的道路比走“英雄”的道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兵不厌诈”,这也算是他带兵打仗的优势。
自然而然的僭越之心
真正体现曹操是个奸雄的关键是在他后来的独揽朝政,原本想匡扶汉室的初衷被打破,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昭然若揭。这一点让很多人对他大失所望,比如一直辅佐他的荀彧,也因曹操的野心勃勃而与之离心离德。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也铲除了不少忠臣,崔琰便是曹操刀下的冤魂。
但是不得不说,是曹操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又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的功劳愈渐巨大,也自然而然萌生起称帝的野心。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也算是有实无名的皇帝。我想换作是刘备、孙权处于曹操的位置,也难保他们不会有僭越之心。谁说皇帝一定要姓刘呢?曹操功劳巨大为何不能取而代之?
一切为了巩固势力
虽然曹操平定了中国北方,但中国毕竟没有统一,刘备和孙权与曹操三分天下,各自都有荡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志愿。曹操内有不臣服于他的汉臣与他处处作对,外有刘孙两大劲敌对他虎视眈眈,可说是内忧外患。因此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他只能选择做一个奸雄,排除异己,甚至不惜杀掉一些忠于汉室的良臣。
残害忠良意味着曹操从此声名狼藉。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汉王朝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帝王继承人更是一个比一个无能。这种情况下,只图匡扶汉室的忠臣不算是愚忠吗?所谓良才善用,能者居之,曹操即使取而代之当了皇帝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