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在结束时,讲述了杜利教练的故事,他在1964-1988年执教斗牛犬队的主教练时,执教记录时201场胜,77场败和10场平局,赢得过6次分区冠军与1次全美冠军。通过对杜利教练执教的分析,得出杜利教练球队的诀窍: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以下拆页选择本章的小结内容,进一步说明作者在本章讲述的核心观点。
拆页四
来自第三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P68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成绩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话说回来,你肯定不愿意忘掉太多东西,以至于检索最终变成了对资料的重新学习。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巩固记忆。睡眠似乎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我们的一个朋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去上了一堂冰球课,学习滑冰、控球、射门。滑冰练习还没进行多长时间,自己刚刚有点儿上手的感觉,教练就转到控球练习上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灰心地到家后,我说,‘为什么教练不让我们一次把技能练好呢?”其实他是遇上了少有的好教练。这位教练懂得分散精力练习不同技能要比下力气一次掌握一件事更有效果。球员感到沮丧是因为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到下一周,无论是滑冰、控球,还是其他内容,他都会获得全面进步,效果会好于每次只专心练习一项技能。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成果在运动技能中就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每次出诊或是每次打橄榄球比赛,都是一次测验,也是一次检索练习的锻炼。每次常规的拦车检查对于警察来说都是一次测验,而且每次检查都不一样,这会加强警察的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只要他上心,今后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经验中学习”。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正如拉尔森医生提醒我们的那样,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I,重述知识」(二选一)
拆页中的内容,被作者称为“后刻意练习”,如果你了解《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的观点,那么请对比这两者的区别。
请梳理拆页中讲述的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要点。
【后刻意练习】VS【刻意练习】
①.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足够长的时间+多次练习
②. 不同点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一方面后刻意练习引入了学习内容这个变量;另一方面时间和练习两者也呈现不同的搭配组合;最后短期内刻意练习效果更好,但长期来看,后刻意练习收获更大。
刻意练习:认为任何一项新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依靠集中反复多次的练习,强调集中时间重复训练一个动作、学习一个科目、练习一个技能点。。。这样累积到足够时间后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简单说就是“下力气一次掌握一件事“。
栗子1:钢琴家郎朗,在一段日子内,他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在刻苦练习弹琴,最终成为了钢琴界的顶级专家。
栗子2:教育界的填鸭式学习。填鸭本来是喂养鸭子的一种方式,指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用在教育领域,相当于一段时间内,高度密集灌输大量知识,这样将带来短期内的显著效果,但没过多久吃进去的基本又全吐出来了,原因是吃多了不消化。
后刻意练习:如果将学习比作种田,我认为后刻意练习是刻意练习的优化迭代。
刻意练习就好比在同一块土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A,称为连作。
后刻意练习就好比在同一块土地上相间种植多种作物,它有几种种法:
1)田间轮作: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的按照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今年种A,明年种B)
类比:间隔练习:比如一天内交替练习游泳和打羽毛球各一小时
2)间作或套作:在同一块土地上相间种植两种及以上作物,这里根据作物种植时间是同时或同季节种还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种又分成两类:
a.几种作物同时或同季节种种, 称为间作,比如一行A一行B;
b.在前一茬作物的生育后期植入其他作物, 称为套作,比如在棉花尚未收割完前种植豌豆,还可以利用棉花杆做豌豆的支架。
类比:穿插内容练习,比如:一边听音乐一边练习,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工作,惬意又高效。
3)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无规则的种植多种作物。
类比:多样性练习,比如一天内不定时的交换练习蛙泳,仰泳,自由泳和蝶泳。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就好比一块一块的田地,连作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真实的生活总是充满变化和多样性的,我们也需要具备打组合拳的能力,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就好比通过轮作、间作、套作、混作来实现更有效的养护土壤,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减轻病虫害是同样的道理。
后刻意练习是形成习惯优势的技巧,也是检索学习的一种形式,另外反思也是一种检索学习,俗称:从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反思和追问: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是好的做法?然后规划以后的行动步骤:今后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做?
这么看来,反思=A1+A2, I 的部分体现在哪里呢?细化步骤中吗?
将经验关联原有知识,得出新知,规划行动方案,这个过程会刺激我们大脑神经元建立更多连接,变成更强大的神经网络。
「A1,激活经验」
你曾经进行过的一次学习,在学习中采用了穿插练习或者多样化练习,请写出这次学习以及练习内容,以及当时的效果。
记得今年初跟着一些学霸们参加了《奇特的一生》阅读营活动,看到书中关于柳比歇夫忠于目标,忠于客观事实,但由于时代背景的束缚,他并没有达到本应该实现的成就,反而在时间管理领域开了先河,由此带来了后世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关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研究的领域,书中谈到一点,但我很不理解。
无独有偶的是那段时间我同时在看《基因传》,才更多的了解了柳翁当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研究的领域,这些让我更好的理解了柳翁,也更好的读懂了《奇特的一生》。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要教他人学习便签读书法,从用“后刻意练习”的内容,你将做哪些设计。
我认为后刻意练习的精髓是:间隔+多次重复练习+内容的多样化
如果要教人学习便签读书法,我会如下设计:
间隔:两天写一组便签。第一天写,第二天改
多次重复练习:重复1个月
内容的多样化:结合学习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资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达到一定水平后,选取同等难度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比如沟通类,表达类的,写作类的,认知类的。。。。。
另外,输出形式从自己写到教别人写,再从教别人写到开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