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吴军的《态度》之后,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上一篇所分享的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建立在第一章的一些人生哲理和态度之上的,总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这两句话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是有收获的。
但是看完≠学会,还需要思考和实践,书中一些方法真正能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我们慢慢思考与经历,所以这本书在未来我还会继续二刷,估计能有不一样的体会。
于是在这两天的早上打开了《认知红利》这本书,读完 “重新认识自己”这一模块之后让我在生活中的这方面顿悟
一、日常被角色化的我们
每个人从出生到最终身上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角色:儿女,兄弟姐妹,学生,恋人,职员等等,这些角色并不只是一个 “代号”,它们是有生命的,并且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活:
比如我们作为孩子,想让父母更加开心健康;作为学生,想让自己学业有成,作为朋友,我们想让友谊天长地久......
各种角色都会奋力前行,拉扯你的内心,有时会让你感觉有些疲惫,当你一个人回到家时,脱去所有的 “角色外衣”时,你心里可能会感觉空落落的,此时你拿起了手机......
二、为什么会被角色化
所以说究竟人为什么会被角色化呢,为了便于管理和协作,比如交警,就应该在执勤期间认真工作;父亲就应该多关心孩子,有了这些可预判的行动,就可以让我们的协作更加高效,有了角色,大家就会各司其职,所以说,角色就是规则。
三、角色化是一把双刃剑
但同时角色也是一把双刃剑,书中有个例子印象很深刻,驯服狗狗在规定的地方撒尿,不断的通过奖惩机制进行教育,直到达到目的,但是狗狗并不开心。
角色化一面带来了规则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边界和束缚,让我们忘记了真实,当我们在工作这种高度角色化的环境中,“你应该这样做” 之类的声音会感觉再平常不过,但是当你在去角色化的环境中生活时,别人的一句要求可能在你这就变成了 “凭什么要我这样”,尤其是在家里最为明显
四、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角色化,
① 第一是为了有一天能 去角色化
怎样去角色化,首先要去想,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存在,要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得抛开这些角色,如果你身上没有这些职位,身份,此时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答案或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角色化的状态,但是在我们了解了之后,我们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做到 “去角色化”
② 第二是为了理解自己
在角色化的生活着,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要突破,就要看到自己的内核所在,扩展能力资源,突破边界!
③ 第三是为了理解伙伴
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长期的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不是对方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基于角色层面的都是浅层次的,你需要了解对方真是的快乐和痛苦,交换彼此的能量,成为灵魂的伙伴人
在看完这一章之后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重新理解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