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韵外之敌
一、中唐文艺
它不像盛唐之音那么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更为五颜六色,多彩多姿。所以,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不仅没有走下坡路,还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改进下,整个社会处于繁荣昌盛的状态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唐社会的上层开始享受生活,要么游山玩水举办宴席,要么用书法和博弈来丰富生活,车马宴游渐渐的取代了边塞的戎马生活。正是这样惬意生活,让文坛艺苑开始百花齐放。
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无不一争相绽放光芒。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等等,正因为中唐的百花齐放才得以完好的保存流传。杜甫等树立起来的新的审美观念、特定的形式和规范等等也都是经由中唐而继承发展起来。
二、内在矛盾
前一方面,打着孔孟旗号,口口声声文艺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一方面,就发展为宋代理学和理学家的文艺观。后一方面,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倒日益成为文艺真正的对象。
在魏晋时期,哲学和文艺是相辅相成交融在一起的,而唐宋之后,二者就开始分道扬镳了。生活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唐大批涌现的这些世俗地主知识分子们,他们所热心追求理想与信念,向往生活不过是官民利禄。所以出现一种矛盾就是即关心政治,有独善其身的退隐与躲避。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标榜着儒家教义,但又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爱好之中享乐消遣。
这些知识分子虽然满怀壮志的心系天下,但是他们的实际审美趣味已经脱离了这些,爱情诗,山水画等等成了他们的心头好。各种描写表现人们的心意情绪的作品展现在世人的眼中,这时候文艺中的韵味和意境成为了美学的中心。“凄凉日暮,无可如何”就是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以形容的韵味。
三、苏轼的意义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反对娇柔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所以陶潜才是苏轼最愿意膜拜的对象,陶潜的诗没有收到李白和杜甫的重视,但是在苏轼这里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我想他也是爱上陶诗中的平淡与质朴,极简而不凡,这种美是踏实的美。苏轼与陶潜都表现出“归田”“遁世”他们的文字都很朴实,但是一个真正做到了归隐,而另一个想退却不能。苏轼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生活的退避,对整个人生的厌倦与感伤,怎么退?
为什么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画的真迹已无存,字不如诗,诗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多,我想他的影响大概不是文字的影响,而是藏在文字中的他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的表达。